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行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在小孩儿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行为会受到抚养人的暗示,这种行为是否正确;情绪也会受到暗示,这种情绪是好还是坏。但是情绪有好坏之分吗,被受到暗示的小孩儿会有什么反应呢?
我们家姐姐是一个慢热型的小朋友,即使现在快6岁了,见到陌生人也不会主动打招呼。我经过了种种学习,已经接纳了她的这种状态。但是爷爷奶奶不一定能接纳她这种状态,特别是当很多小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伶牙俐齿、乐于沟通的小朋友明显更招人喜欢,爷爷奶奶就会觉得害羞让孩子失去了表现的机会。同时,也会给他们带来“面子”的问题。
有一次晚饭的时候,奶奶又说起了姐姐害羞的事情,“宸宸,不要害羞,勇敢一点。”姐姐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反驳奶奶“我没有害羞”。我知道孩子一旦被贴上害羞是一种不好的情绪的标签,在后续的成长过程中就很难处理好含羞这种情绪。
我马上给她解释说,“害羞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就像开心,伤心,生气一样。妈妈也会害羞。”姐姐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妈妈什么情况下会害羞”上去了。
我绞尽脑汁想到一个解释“爸爸第一次给妈妈说“我爱你”的时候”。孩子真是天生感觉发达,记忆深刻,“就像巴巴爸爸找到巴巴妈妈的时候那样吗”。我知道她是想起了绘本《巴巴爸爸找巴巴妈妈》中巴巴妈妈接受到来自巴巴爸爸的爱意,感到害羞的那张图,这是一种幸福的害羞。让我意外的是,很久之前读过的绘本,竟然在她认知情绪的时候起到了作用。
就像记住《巴巴爸爸找巴巴妈妈》这个故事一样,姐姐也记住了害羞这个情绪,并不是一个“坏情绪”,有的时候还来问我“为什么爸爸第一次给你说的时候才会害羞,现在你还会害羞吗?”哈哈。。
对于姐姐的含羞,尽管奶奶没有批评指责的意思,但是很明显给小孩儿造成了一种心理暗示:你表现出的“害羞”这种情绪,是不好的,是需要改正的。
不少孩子在行为方面出现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断地遭遇成人“不良暗示”的侵害。作为妈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行为或者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