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江龙
在都市里生活,阳台上几盆花,闻一下,花香扑鼻,不闻则无。霄坑的香,香随步移,不紧不慢,跟随你到霄坑的每个角落。丰富且丰满,不可言传,只可感受。有多少美妙的词汇,即使是虚情假意的滥用,也不会让霄坑黯然失味;更不会污染霄坑的原始香味。
我们文艺志愿者服务队,在晚春四月初,慕名来霄坑。“问茶何处去?灵秀霄坑村!”,霄坑茶香,早已渗入我的五脏六腑多年,现在一日不闻,便魂不附体,欲罢不能。
刚进山门,瞧见门柱里外两幅门联:“茶旅融合携手同行振兴路,山水相得联句共赋和谐诗”,两行行书,行云流水;“五十里峡谷好水好山,六千亩茶园花香花味”,双排隶体,端庄大方。书香茶香花香,似乎扑面而来,让我立马慷奋起来。车行山道,草木清香随风载入车内。雾气迷漫,却有淡淡的豆香,触目路旁,豆腐作坊里热气腾腾。霄坑豆腐,也即梅村豆干,早己香誉池州,一道名菜,美味佳肴。
车停在和谐广场,村规民约长牌,竖在场内,八十八句三字经,读来顺口,合仄押韵,透着浓浓的书香气息。霄坑党群服务中心、绿茶追溯中心、电商中心集于一体座落场边,白墙黛瓦,门口抬眼便见“峡谷茶香,云上霄坑”的屏风。手捧着刚沏的一杯新茶,茶香立刻充盈鼻腔,魂归体内,神清气爽。纪念杨明为书记的黄西工委的馆舍,在中心对面,也是区保密教育基地。陈设着当年战斗中用过军用品,轻机枪,盒子炮让我隔着玻璃框柜,似乎看到当年他们战斗中的英勇形象,闻到枪管里冒出的火药香。背后几十亩茶山,修有一条桔红色栈道,形似一条悠长的游龙,道上游人如织,采茶女身着鲜艳的衣裳,点缀在嫩绿的茶园中,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真是“花香花味,自然天成”,“美丽霄坑,绿韵红魂”!
沿着霄坑天然小河,或许叫怪石长坑更为妥贴,细水冲激着巨石,似少女玉手,有劲头但无力道,轻柔地抚摸着河石;淙淙有声,似言:“别睡,别睡,客人来了”。石昂首挺胸,透过岸边草木缝隙,偷窥着我们,又象是仰望两旁的青山,忘情地欣赏着青绿中夹杂的各色野花。从四队到六队,号称十里杜鹃花的长廊,花香十里,峡谷日夜都贪婪地闻吸着山花美妙的香气,醉卧在翠绿的群山中,食色恋香,坑与人同。
霄坑二队,也称“会上”,打听一下得知,原来是新四军当年举行会议遗址。穿过峡谷小桥,车行在之字形的山路上,左拐右拐,峡谷被远远地抛在山脚。车停在龙袭山庄门口广场上。矮墙上,棚子里蹲着一个陶瓷大茶壶。左边有丈许高乱石垒就的护坡墙,墙头柴棚整齐码着劈好的木柴,当中留着一米见宽的“窗”,见一老者半身像,一动不动,微眯双眼,呡嘴微笑地注视我们,像一尊雕塑,颇是可爱。
龙袭山庄的传说,记录了乾隆帝和梅凤姐的爱情故事,叙说出梅村之名和山庄名字的由来。 龙袭山庄品牌的创始人吴雄将两层私宅腾出,改装成:“池州市乡村文学艺术馆·霄坑馆”。是池州市第一家乡村文学艺术馆,在高山深处散发着浓重的书香。
左侧大门外墙上,悬挂着池州市文联八大家协会的金字牌匾,市作协的挂在最上边,最左。进大门,便是通往二楼的楼梯,楼梯间陈设着钟乳石的假山,绿草镶嵌在山上,衬托着赫色钟乳石,流露出霄坑山石独有山味。进二楼,一个书画世界是呈现在面前,不由得不驻足细赏。大幅长条,篆、隶、行、草、楷,各种字体尽有,苍劲有力,力透纸背;山水画,春耕图,采茶景,色彩斑斓,画面真美。从中体味到池州市书画大师们的精妙绝伦的构思,炉火纯青的技艺。条条幅幅,无不散发着浓厚的墨香纸香。走廊墙上,是摄影家协会的作品,五光十色,光彩夺目。
一楼大厅,墙上依然有很多书法作品。最大幅最显眼的是书法家董少云先生书写的隶书《霄坑村赋》,作者是市作协副秘书长吕先斌先生。因墙面长度有限,只能部分折叠悬挂。室内长条桌上摆放着古老工艺品,还有剪纸作品和刺绣作品。前头摆放着几个大书架,陈列全部是市作协大作家们的出版书籍,和捐赠的各种文学书籍,玻璃门关不住里头的书香味。茶艺桌上摆放着一本翻开的厚书,我走上前合上一看,原来是阮德胜主席荣获五个一大奖的《东风擘》。
我走出茶艺室,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向右手边护坡墙头,也许是陶醉在霄坑馆书香气中,山柴与山人的“雕塑”还在。只是灰白色的山柴和老者天蓝色的上衣,更加醒目。
车载着霄坑的豆香、茶香、花香、书香……,和我们一起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