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伴着疫情的“倒春寒”,让不少人的心气儿跌了下来,也让更多职场人体验到了更沉重的压力和焦虑。如何在波动中更好生存?是我们每个职场人的永恒话题。
如果我们试图理解一样看似独立存在的东西,我们将会发现它和宇宙间的其他一切都有联系。
——约翰·缪尔
最近在刷《三体》,刚开始汪淼被眼球不能停止的倒计时所迫,去调查问题的前因后果。得益于他强大的分析能力,最终得到线索。
如果他只是单纯把一些孤立的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是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东西的。如果这些事物不在一个理论框架中相互联系,就无法把它们派上用场。
从中,我们得出,那些普世的智慧,从来没有多么高深,而是我们必须掌握来自各个不同的学科的精髓,人不可能在一个小小的思维牢笼里面发现人世间全部的智慧。
正如我们面对疫情,如果只是一味焦虑,只能越来越丧失积极的心态,反而,如果花时间提升自己,让自己更积极乐观的应对挑战,每天积累进步,则能实现人生和事业的双赢。
一、为什么要学习思维模型?
什么是思维模型呢?
《思维模型》一书中对思维模型做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反复出现的概念就是“思维模型”,一旦你熟悉模型概念之后,就可以借助他们迅速找到模型的适用场景,以便在今后遇到类似情况时使用这种模型。这些模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周围发生的事,还能让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好决策。
比如:去风险化这个模型,即为了少犯错,我们需要在现实世界中测试自己的假设。你的一个或多个假设可能存在“不成立”的风险,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可能是错的。给出的步骤有以下几个:
1、明确一般性假设;
2、制订计划来检验:首先需要“去风险化”的假设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你最不确定的那个假设。如果这个假设不成立,你就需要立刻停下手头在做的事,做出改变后再继续前进。因为,如果你不这么做,整个流程会无法正常推进。
3、确定关键假设并确认。一旦你确定了“去风险化”的关键假设,下一步就是实际检验这些假设,证明或反驳它们,然后适当地调整策略。
《思维模型》这本书就像一个工具箱,作者系统的列出、分类、解释了主要学科的重要思维模型,如减少犯错的:去风险化、最简可行产品、合取谬误、框架效应、可得性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性偏差、锚定等;关于时间管理的:北极星、深度工作、机会成本、幂律分布、承诺、沉没成本谬误等;决策相关:利弊清单、成本收益分析、决策树、系统思考、情景分析……
二、综合使用多元思维模型
记得在几年之前,偶然听到了查理▪芒格以及他的多元思维模型,深深的被他的理论触动,如果自己早点知道这些理念和思维方法,是不是人生的轨迹将发生些许变化呢?
从那以后,我就在刻意整理和使用思维模型,只不过这是一条漫长且缓慢的路。然而,思维模型都有其自身的适用边界,只有合理使用,才能够发挥其最大效能。各个学科也有其特色的模型,如物理、数学领域,熟练地掌握更多的跨学科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活和其他事情。
如果一个人的全部信息都局限于他的工作领域,那么他的工作不会做得很好。一个人必须有眼光和格局,可以从书籍上或者榜样身上学习,培养眼光,提升格局。正如中高层管理者,不单纯是从技能上学习,更多的是从管理角度、心理学角度、思维底层去提升,这样的学习往往事半功倍。
如果这些事物不在一个理论框架中相互联系,你们就无法把它们派上用场。 你必须把经验悬挂在头脑中的一个由许多思维模型组成的框架上。使用思维模型集成,你就能弥补任何单一思维模型的不足。构建最佳思维模型集成需要想法和努力付出。
事实证明,最精确的思维模型集成并不包含性能最优的单一思维模型。
三、思维模型的适用边界
心理学表明,你将会扭曲现实,直到它符合你的思维模型或者至少到你认为它符合你的模型为止。
就像谚语所说的:“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每个问题都像钉子”。意思是说,当我们手里有某种工具时,做事总会倾向于用这种工具来解决。同理,将工具转变为思维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手里只有一种思维时,看待问题就会用这种思维来分析。
比如作为健康产业的专家,看待谁都是有病,并且能够分析的头头是道;而作为资本领域的专家,看待任何问题,都会优先考虑到投入产出比。
“铁锤思维”能够把人变成彻底的白痴,而治疗它的惟一良方是拥有全套工具。我们不能只拥有一把“铁锤”,我们必须拥有全套的工具。
我们必须掌握多种学科重要的思维模型,让它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效的思考框架,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它们。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总有一天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我已经成为我的同龄人中最有竞争力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