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情绪,这几乎是每个心理咨询师表述过很多次的一个理念。
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的孩子不一样了,不能按照以前养育孩子的理念养育孩子。
不要对孩子发火,不要打孩子,似乎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家教共识了。但是,就是因为这个共识,父母开始分裂,变得害怕孩子了。父母因为这个害怕开始变得压抑,变得纠结,变得冷漠,开始用一种冷冰冰的嘲讽、挖苦、恶评,以任何一种微妙的方式、视而不见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开始感受到不爱、不值得,永远无法被原谅。
似乎这种方式除了制造代沟以外,并无任何好处。愤怒下的父母是不敢去交流的,因为他们担心一旦和孩子交流,这种愤怒的情绪就会传递给孩子,就会生气。这是错的。
曾经看到过一则消息,有一个父亲发现家里的一千多元钱不见了,那是孩子的压岁钱,平时就放在抽屉里。今天需要用钱的时候,才发现钱不见了。他询问妻子,妻子没有动过这笔钱。
到了晚上,儿子放学回来,他就询问儿子,儿子表现得很惊慌,说是自己拿的。
这位父亲很愤怒,也很生气,狠狠地打了儿子一顿,就进了自己的房间。
到了晚上要休息的时候,他发现儿子不在卧室里,在儿子的卧室里发现了一封信,儿子在信中说,“自己离家出走了,去了自己想去的地方…….。”
这位父亲也在反思,难道是自己错了,儿子拿了自己的钱,到底应该怎么办?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去解决问题。
作为一个中年女性,我很怀念小时候犯了错误之后,被父亲狠狠训斥的感觉。
被父亲训斥之后,同样的错误就不敢再犯第二次了。
我想,当今的中年人,都经历过,父母气得浑身冒汗、面红耳赤地训斥孩子的情境。
那样的情境是那么地深情和有代入感,孩子知道父母是爱他的,否则绝不会如此生气,被吵完后的孩子心里是干净的,清澈的,坚定的。吵完孩子后的父母,有着些许的愧疚感,有着教育的勇气和自信。我相信,这才是中国父母该有的样子。
我也在努力做一个合格的母亲,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