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都在追寻爱,但很少有人了解爱。爱的意义,最难以琢磨。《脉轮全书》的第四章进入心轮的领域,这里是脉轮系统的中心点,是我们的灵性中枢与核心。在这里,我们从下层脉轮的自我欲望和行动,一跃进入更大的模式中,让小我在更大的关系网络中舞蹈。
心轮的能量是:爱。它与第二脉轮(性轮/生殖论)代表的色欲和激情的爱截然不同。性爱需要有对象,但心轮之爱,不依赖外界的刺激,而是向内体验到存在状态;它不是欲望和需求的延伸,而是神圣情怀与同理心的连接。
心轮的梵文名字是“Anahata”,意思是“不受打击”、“不受伤”,和“清新”。当这个脉轮不因旧伤而悲伤时,它的开放是天真、清新且灿烂的。
它对应的物质元素是:风。风,意味着广阔,意味着爱的境界唯有透过放手才能搭成。风,也代表了呼吸。呼吸教练麦克.格兰特.怀特(Michael Grant White)结合多年观察经验指出:“如果你的呼吸在任何地方受到约束,你的生命也会受到相同程度的束缚。”比如,如果吸气很微弱,代表你与外在世界的连接较弱,你可能习惯于怕麻烦别人,或者比较宅。如果你刚好读到这段文字,不妨体会一下自己的呼吸状态,看看是不是与生活方式有一些对应。
02
究竟什么是爱呢?
首先,爱是一股能量,一股团结的能量,能够把事物吸引在一起,让它们保持关系。每个人都是一 个孤独的个体,我们需要在关系中去确认自己的存在。因而,对爱的寻求是人类的天性。婴儿时期,我们需要养育者悉心的照料,借由他们的“在场”与“回应”确定自己的存在,从而避免对死亡的恐惧,建立基本的安全感。我们在孩提时代获得的爱与赞同,是我们成长的基础,因为爱能促进自我接纳,而自我接纳是爱自己的第一步。
而作为成年人,我们无法退行到“婴儿时期”去看待爱。因为婴儿期尚未形成自我意识,完全没有能力照顾自己,必然需要一种完全的依付关系。可惜的是,我们随着年龄增长,并不必然获得对爱的理解与爱的能力的增长。这在中国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国内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把这样的成年人称为巨婴,巨婴的国度,便是巨婴国。我们都活在这个巨婴国。
为了了解什么是爱,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什么不是爱。既然爱是一股能量,一种在关系中流动的能量,那么阻碍它流动的现象应该就是“非爱”,比如:过度依赖一个人,崇拜权威并将个人选择权拱手相让,或者嫉妒;嗯,还有各式各样的偏见,诸如对同性恋的歧视、年龄偏见、种族偏见、性别偏见,甚至高矮胖瘦的偏见。以及,想要保留爱,害怕失去的心态,都是导致我们受伤的缘由。
在爱的话题里,我们无法回避“恐惧”的议题。当我们打开自己的内心接受一段关系,我们可能恐惧被伤害;当我们想要给予爱,我们可能恐惧被拒绝。这些伤害和拒绝,会威胁到我们基本的内在平衡与自我接纳,甚至威胁到我们的价值感和存在感。的确,恐惧很有威力。但对恐惧的防御,令我们在内心筑起一道墙,切断我们与外界的能量流动,不再感觉与人连接,生活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唤不起任何热情与快乐。
同时,心轮能量的关闭,也会限制我们自身上下脉轮之间的流动,导致心智与身体之间的疏离。最终,心轮会能量耗尽,而把自己禁闭在孤独一人的世界里。
我们需要在关系中放松,让爱自然出现。有时最深刻的爱就是愿意让一切保持本来面目。最后你会发现,我们就是那份爱。我们就是爱的生命力,也时爱的表达、呈现以及载具。我们透过爱成长、超越、战胜及臣服,以追求更深刻的再次成长。我们焕然一新,耗弱后再度更新。爱是永恒和安定的力量。爱赐福于核心的生命之轮,让一切众生得以运转。
03
第四脉轮的力量,我们称之为爱。爱的流动必然是在场域中,场域即关系。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归结为关系。关系,是我们形成思想、沟通和认知的基本结构,是界定“我们是谁”的基础。了解爱,我们首先需要进入关系。
从关系的角度来说,爱的力量充满悖论,它同时拥有“吸引”和“放射”的力量,爱既需要“亲密”也需要“距离”,既需要“靠近”,也需要“界限”。因而,爱的本质是平衡。
这种平衡的原则适用于人际关系中。人际关系的长久,需要一种全面性的平衡。伴侣的一方或双方感觉关系已经失去平衡,而且没有能力恢复时,关系就会结束。这种状况可能归因于施与受的不平衡,也可能是因为基本生命力的不平衡,或是灵性进程、金钱、性爱、权力、沟通的不平衡。但关系的平衡是动态而非静态的——随着时间不停地在变动。如果要维持住关系,整体之中必须包含基本的对等力量。
我们对人际关系的进一步解读就会发现:关系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的内在状态。唯有内在平衡,才能使我们与他人的关系维持平衡。而内在平衡不是任何单一脉轮可以独立完成的,必须是以心轮为核心,带动下层脉轮力量综合地运转。海底轮代表着根基,是对生存与安全感的需求,第二脉轮(性轮)代表着情绪与感受力,是对快乐的需求;第三脉轮指向自主力量和意志力。这三个下层脉轮就像三个子程式,心轮的能量将三个子程带出小我的循环,进入更大的系统。
通俗地说就是,健康的人际关系必须以自爱为基础。如果我们在关系中为了取悦他人而压抑自己的 感受和需求(第一、二脉轮),或者放弃个人选择和意志(第三脉轮),就会造成内在系统的失衡。而这会让我们蒙受巨大的损失,同时造成对自己内心的伤害。许多人因为付出太多、失去根基,或是在能量耗竭时仍然付出,这种不平衡带来的反噬会使人陷入难以自拔的痛苦处境。
爱是一门平衡的艺术,的确不容易把握。为了去爱,我们必须某种程度的超越自我中心,同时弃守孤立状态,好让我们体验到更大的一体感。为了结为一体,我们要放弃一些个体性。但是,为了维护爱,我们也必须保持一部分个人性的本质,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根基——热情和意志就是从这部分自我中涌现出来。因而,平衡的生活就是生活在优雅、温柔的状态下。丧失了这种平衡,爱就难以持久。从这个意义上讲,自我与外界关系根本就是一体两面,身外不二。只有靠我们内在的平衡性来平衡这个世界。
04
如何培养我们的爱?
我们都有爱的欲望,想要在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爱,就像两种化学物质想要建立和保持连接德倾向。这种物质特性在化学中有名词表述,叫做“亲和力”。亲和力的产生,是因为物质内在原子结构的本质吻合。
每个人都像一种化学物质,内在的个人性就是我们的原子结构。因而我们必须在自我的组成要素之间培养亲和力。我们一旦拥有这种内在亲和感,就会散发出慈爱、接纳、和喜悦的振动,这么一来就会使得甚至鼓励别人找到自己内在的亲和感。
亲和力,首先是一种自我接纳,这是我们练习无条件的爱的第一次机会。自我接纳并不表示我们必须放弃努力变得更好,而是我们不以未来或想象中的改变为条件来爱自己。当我们内心产生无条件的爱时,就会变得更容易接纳别人,包括缺点及一切,一种出自心轮的无条件之爱。对自己接纳与同情之后,要做什么个人改变就会容易多了。
亲和力,来自于与自我的深度对话。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练习与自己的连接,闭上眼睛,深呼吸,去体验与自己的身体同在的感觉。然后,展开对话: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善待自己?升起的情绪背后,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如何在内在需求层面去满足自己,拥抱自己?
05
所有存在都有能力疗愈自己或他人。这种本能是虫类、鸟类、兽类以及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
疗愈就是变得完整。如果心轮是负责整合和团结的中枢,那么理所当然他也是疗愈的中心。事实上,爱正是终极的疗愈力量。
打开心轮,培养对周遭人的同情、连接与了解,自然就会产生疗愈驱力。帮助别人也是源自于单纯的同理心。有了对别人不加判断的同理心。必然会使我们以疗愈的态度伸出援手,就像把墙上的图画摆正那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