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知道,一直以来,中国为争取美欧的市场经济地位而不懈努力,所以在我们眼里,市场经济是香饽饽,令人垂涎,况且计划经济时代足以让我们苦不堪言。
且不说经济外贸,单说文化,遵循市场经济的法则运作,使我们引进来和走出去如火如荼,实现了中国元素和国际元素的融合,走向文化建设的坦途。
但任何事情都有其度,太阳的恩泽也有不能滋润到的角落。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面临大考的杂志社前景如何?改弦更辙锐意求新者有之,忍饥受渴死撑硬扛者有之,一改初心变道求生者有之,难以为继被迫停摆者亦有之┈┈可以想见,经历变局洗牌的编辑们的社会良心经受着怎样的嬗变?
02
从杂志社的另一面——投稿人的角度可窥见一斑,我三次投稿经历的温凉记忆犹新,耿耿于怀。
年轻的我,血气方刚,心血来潮,居然同一篇短文《<老杨同志>的对话艺术》,两次投稿于河南大学的杂志。第一次是在八月,投后如泥牛入海。但我感觉尚好,经反复修改,次年二月再投,此时我已调入新地,署的是笔名。暮春四月,收到采稿通知书,并附说明,要求解释说明文章内容相同而地域和署名不同的原因。我很高兴,在支书那里得到盖有单位和支部两个红章的关于具体情况说明的证明,寄到杂志社。五月,文章如期刊出。
虽然记不住杂志社编辑的尊名,但他严谨的态度和务实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素不相识,却能容允一个桀骜不驯的年青人的任性,认真负责,审慎严谨,一丝不苟,在浩如烟海的稿件中竟然发现时隔七个月的同质异人异地的两篇短文,其诚可感!其信可孚!此乃学人风采!于是,我凭此订阅了几年的杂志,并联系了相关资料事宜。
此后,我投稿的信心倍增,在一些报刊上也陆续地登载了一些文章。尽管后来我曾搁笔,但杂志社编辑同志的社会良心已深入我心,成为激励我前行的不竭之源。
03
几年后,我写了篇《师殇赋》,投稿于广东的《师道》,很快就收到了采稿通知单和稿费,但是刊文删去了我认为较重要的针砭时弊的部分内容,编辑也没有同我商量,心中不大痛快。此后投稿大抵如此,编辑根据需要进行改动发表。我默认,人家量菜吃饭,因人而异,让你发表给你稿费就不错了,名不见经传者怎能跟名家、大家比呢?虽有微词,但我还是心存感激,我们素昧平生,既不相识更不相知,却能如愿发表,编辑的社会良心还在,跳动的心还是热的。
04
今年暑期休闲之余,我又心血来潮,感悟触发,一气写下了三篇文章,网投三家杂志社。翌日,收到通知,三篇文章都被录用,都是赶在年底前发表,但都要求交上千元的版面费。其中有位编辑特地要求加QQ,我应邀联系,兴意盎然:也许他能披沙沥金,网开一面。他开始态度甚好,表达对行文质量的欣赏看重,但鉴于名微言轻,还得收取版面费,优惠,收取三千元。我惊愕、气愤,像当着众人的面小便那样蒙耻受辱。当知道我无意有偿刊发后,他愤愤然:“那你去找能刊发你的文章能给你稿费的刊物吧。”我愤然:我写文章是率性而为,不是求取职称,不是沽名钓誉,刊发我的文章都有稿费单;既然我的文章在你们那里需要版面费,说明是语言垃圾,毫无价值可言,那么就不难为你们了;我自有刊发处。
趁着余气未消,我迅速联系到比较熟悉的一家杂志的编辑,并把自认为最称意的一篇的电子文稿发给他。半晌,编辑沉吟一会,说:“你的文章在我处的刊发的版面费当然可免,为了应对我社有偿发文的浪潮,我希望你有时间自己亲来,或推荐名师来我处帮忙审稿,因为每天要预审大量的待发的稿件┄┄”
我大为惊诧:以前要死不活的杂志社的春天已悄然来临,当然为之欢呼。但编辑面对陌生的投稿人,大凡见其文可录用,再以上交有多少之分的版面费的方式量度其文的价值,文质短板钱来补足,文化与金钱抱团,太赤裸!太可怕了!此中该棒杀多少跃跃欲试的有志者!试想,一个无名青年要成就名气,该要用多厚的钞票烘托起来?假如他没有足够的资本,岂不望洋兴叹?抑或是他没有资本而又有强烈的成名梦想,岂不旁门左道?市场经济的主导是利好,但如此一来,长此以往,编辑们的社会良心势必被市场经济下的铜臭所侵蚀、吞噬,一个个变得冷血,岂不成为逼良为娼的推手?
05
一月过后,我在市图书管理查资料,突然看到投稿的那本杂志在月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此文是我的文章的翻版,思想和结构如出一辙,署的是别人的名字。我愤极,悲从中来,编辑同志因为我耻于有偿刊文拒绝发表倒也罢了,却竟然不经我的同意,假他人之名,行剽窃之实,名正言顺,竟然卑劣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呜呼!社会的良心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