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尼尔波兹曼的又一部力作,本书介绍了“童年”这个社会学概念极其由来,其后与《娱乐至死》的立意和主旨大体相同,只是对象从成人换成了儿童,讲的都是由于电子媒介,儿童和成人共享信息源,其界限(原先由印刷媒介所清晰划分)日益模糊,彼此的交集越来越多,这即作者所谓的”童年的消逝“。而与此同时,随着深度阅读,辩证思考和逻辑思维成为稀缺,成年人其实也在儿童化(低龄化,幼稚化,娱乐化
所谓”童年“其实只有约400年的历史,拜印刷媒介所赐
“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
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 根据阅读能力的不同,人们对成年人的概念有了全新的定义,与此相对应地便出现了童年的概念。也就是说,成年人就是指具备阅读能力的人,儿童则是指不具备阅读能力的人。
电子媒介渐渐将成人和儿童界限模糊
电视电脑等电子媒介成为”元媒体“后,一切信息都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复杂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原因在于:
1、电子媒介以图像为主的传播方式打破了原来印刷时代的等级制度(需要识字量+ 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才接触的知识和信息),将海量迅速推向所有人(我们所处的是信息过剩的时代)。同时电子媒介由于其随时随地的可触性和无孔不入的特点,使再先进的iOS的儿童锁也无能为力
2、内容上将成人秘密都暴露在大众面前
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媒体需要不断播出新鲜、刺激的信息,甚至将文化中的一切秘密挖掘出来,让所有的观众一览无余。既然儿童可以接触到大量关于成人的秘密,那童年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3、只需观看,投入情感,毋需思考:其实成人也在无脑和低幼化
为何刷短视频会上瘾?
是由其传播方式和特点决定的。现代媒体较作者成书年代的电视媒体更进一步,通过算法和数据(挖掘用户喜好,建立信息茧房),力求带给观众更多的感官和心里的刺激,进而投入时间和情感,不需要理智,所以很多人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和印刷时代有本质的区别:一切都成为了娱乐(甚至连真相都已经不重要)并逐渐演变为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这就使得印刷时代的高品级思维以及人们的个性特征面临非常致命的危胁。这时候作为成人的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我们和儿童心智和思维上究竟还有多大区别?
和其更著名的《娱乐至死》的主旨一样,作者结尾担忧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