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土中国》一书中,作者费孝道为我们解释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结构与特点,还尤为突出地使用了对比和举例这两种写作手法,为全书增色不少。下面我就简单评析一下,作者是如何通过与西洋社会的结构模式对比和举中国乡土社会的寻常例子从而深刻、具体地讲述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的。
与西洋模式对比的重要性在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虽然坚持着自己别具一格的社会主义方针,可社会格局仍然是无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了,因此,生活在中西文化不断融合的今天的我们,对于西洋的社会模式,其实是更为熟悉的,此番对比,有益于帮助读者理解和加深印象。在书中,作者提到“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同样是身处在一个家庭中,西洋的家庭里每个人都划分好了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失去了留在这个团体中的资格,便无需履行义务也不可享受相当的权利。如果说西洋的社会关系是一捆捆柴,每一捆里的数目都清楚明白,那么中国的的社会关系便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泛起的水波。以自己为中心一圈圈往外扩,外围的水纹消失,内层又泛起新的涟漪,相互之间,有斩不断的联系,看不清、数不得。这便使攀关系讲交情的这一种社交方式发展起来。通过与截然不同的西洋关系的划分,乡土社会“圈子式”的社交便鲜明深刻地给每一个读者留下了印象。这也正是差序格局影响至今的“乡土性”。
举例论证同样也是个相当重要手法。书中作者需要解释大量的名词术语如差序格局、礼制秩序、无为政治……在讲到中国乡土社会中人们“私”的毛病时,作者便举了扫雪和排污两个例子来说明人们对公私两面截然不同的态度。冬天下雪时,扫清自家门前的雪的算是有公德的人,而普通人的做法便是把垃圾一倒在门口便完事了,因为门口以外的街道在乡土人民眼里都是“公家的”。再有一个例子便是苏州人家后门的小河了,作者写到“什么东西可以向这种出路本来不太畅通的小河沟里一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必有厕所。明知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作者举出了这样恶心的例子,更是切实具体地说明了人们“私”起来不管不顾的程度。通过两个简单又具代表性的的事例,把乡土社会中人们对待公私的态度表露无遗,也把抽象的名词落实到生活中,让每一个读者带入思考。
《乡土中国》成为广为赞誉的一本好书,不止是因为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从古到今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剖析,还因其丰富多样的写作手法如对比、举例等搭通了学者和大众之间的桥梁。让每一个读者都能读懂并去接收新的观点和看法,这便是运用写作手法的目的,《乡土中国》做到了。
(作者:肖文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