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I:What:父母的责任是引导孩子,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去评判和指责。我们总认为孩子因为年龄和经验的缘故,思想是幼稚的,行为是不理性的,所以我们总是无意识地表现作为成人的优越感。每当孩子向我们敞开心扉,说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时,我们内心深处却是有些不屑的。当他们说起和同伴之间的矛盾和自己的问题,我们就如临大敌,不仅不接纳他们的感受,反而批评他们的做法,强制他们要学着懂事。为人父母,如果想让那扇与孩子沟通的大门一直打开,就要学会如何正确地去引导孩子,与孩子对话。
How:1.首先,我们必须从意识层面改变。学着放下成年人的高姿态,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去看待。孩子有他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同我们一样,也需要被尊重和爱护。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这一点毋庸置疑。
2.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如果你此刻很忙或者很疲惫,要告诉孩子自己需要独处或休息,等过一会儿再和孩子交流。当我们和孩子对话时,要尽量俯下身去,眼睛注视着孩子,不能心不在焉。
3. 无论孩子说什么,即便是错误的和不合理的,我们也不要先入为主,做任何形式的评价,更不能批判和指责。想一想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和需求是什么,接纳Ta此刻的感受,这一步最难做到,但也最重要。
4. 去引导和启发孩子,敞开心扉,接受他们的想法,用好奇的问题启发他们自主思考,例如“然后可能会发生什么呢?”,“你有什么感觉呢?”,“Ta会怎么想呢?”,“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通过这些开放式的提问,平等友好地同他们交谈。学着去做他们的同伴,而不是颐指气使的官僚,不要强调对与错,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才是价值所在。
Why: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矛盾就会出现了。孩子真正需要的,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内心的苦恼,父母无从了解。而孩子真正想交流的时候,有的父母却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势,评判、否定、指责,孩子感受不到平等和尊重,就自然会开启防御模式,不会跟父母畅所欲言了。
When:当父母想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或者改善沟通不畅的问题,都可以运用这个技巧,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A1:
今年六一儿童节,我们几个家长带着娃们一起出去玩。那天有点下雨 ,玩了一会儿,我就看见儿子一屁股坐在地下,一副气急败坏的样子。我第一反应是,地上有泥巴,多脏啊,于是我就冲了过去,提醒孩子快点起来。儿子不听,仍然自顾自地坐在地上,委屈地流泪。我看见他不听,就吼了他几句:“你快起来,地上多凉啊,还有泥巴。”儿子不情愿地站起来,向我诉苦:“妈妈,那个XXX打我,还说很难听的脏话,他最讨厌了。”我看见他眼泪汪汪,憋了许久的话脱口而出:“为啥动不动就哭啊,你是男孩子啊,哭能解决问题吗……”儿子立刻把脸转向了一边,不再看我。
反思:我没有完全接纳孩子的感受,就算孩子这样的表达方式欠妥,我也不能任意发泄自己的情绪,劈头盖脸就斥责他软弱,让他感受不到理解和尊重。
A2:
目标:做一个能够俯下身子,平等和孩子对话的妈妈,不评判不指责,多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孩子思考,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行动:如果再处理这件事情,我会这样做:
1. 俯下身子,把孩子从地上扶起来,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让他情绪慢慢平复下来。
2. 认真注视着孩子的眼睛,先耐心倾听孩子叙述整件事的过程,我会说:“妈妈看到你很生气很难过,你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只倾听,不做任何评价,也不给出解决办法。
3. 听完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会说:“我了解情况了,如果这事发生在我身上,我也会很生气,简直要火冒三丈了。” “你觉得除了坐在地上哭,我们还有什么办法来对付他,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最开始会想到去那个孩子妈妈处告状,我会说:“如果他被他的妈妈揍一顿,他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别的小朋友也不能继续和我们参加这个快乐的聚会了,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孩子既感受到来自我的理解和支持,也能进一步主动去思考其他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