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众号, ID:司南慢花园,文责自负。
《和女儿一起长大》,是“新写实”作家池莉近些年出版的一本新书,写的是她女儿吕亦池的成长经历,从上幼儿园到硕士毕业。
虽然池莉在这本书中一再强调自家孩子并非天赋型选手,重要的考试都以“过了”为目标,但字里行间我们能看到孩子的优秀如同四射的光芒,亦能感受到母亲那抑制不住的骄傲与喜悦。我称之为“最凡尔赛的一本书”,因为明显的,都是作者的炫耀嘛。
她说:“从孩子十五岁决意报考英国高中,一直读到硕士毕业,我都没有检查过一回她的作业:我好轻松!还有什么比轻松做妈妈更幸福?!”
她说:“我的孩子,在她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及时地让我获得了很大的满足。作为一个做母亲的女人,我还需要什么?够了!”
池莉当然是有资格这么说的。因为吕亦池长成了我们很多人心目中的“好女儿”模样。这不仅仅指她学业优秀——这方面当然是优秀的,能独立申请并考进英国高中C.C中学;后来又以优异成绩获得五所世界顶级大学的面试通知,并被四所大学同时录用;从英国伦敦大学UCL毕业后,又考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ES的研究生——更重要的是:
她独立又自律。从15岁开始负笈英伦,留学八年,都是一人去一人回,一个人把在国外的生活学习安排得妥贴不紊。而这期间,妈妈一次也没有去过英国。这种独立自理能力让人惊叹。而其实,尚在幼儿园时期,亦池身上的这种品质就凸显了,面对自己想上的幼儿园,在爸爸妈妈一筹莫展的时候,她竟然提议去找幼儿园的人说一下,因为可以“就近入园”。后来,从中学到高中,再到出国留学,每一步都是她的独立选择。留学期间,功课繁重,她很快适应,且表现出色。与此同时,也没忘了运动、徒步、瑜伽以及各种兴趣爱好。
她自信又乐观。小升初前夕,从没上过培优班的她看上去只能被“摇号”了。然而她对妈妈说:“我为什么要被他们随意摇到那些最差的中学去?我学习很好,表现也很好,我应该读好学校啊!我也想读好学校啊!”进入紧张的备考阶段后,每天学习到深夜,却还能保持松弛又幽默的状态。进入高中后,母女俩反复分析得出结论:一般说来,亦池考上一个大学没有问题,但是全国重点大学肯定很难。亦池却充满自信和向往地说:“可是妈妈,我觉得像我这样的学生,应该有资格进入中国最好的大学,获得最好的大学教育。”远赴英伦,一人生活,妈妈担心的是适应问题,她却说,国际学校好,“什么肤色的人都有,那样一定更好玩。”从小到大,她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乐观。
她节俭又感恩。她有良好的金钱观。不该花的不花,该花的一分也不省。小学时,一只文具盒能用好多年。她心疼妈妈写稿不易,因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都是妈妈的稿费。因为机票贵,八年没让妈妈去英国看望过一次。然而,小小年纪却把在校长家“打工”挣来的钱捐给了慈善。她懂得妈妈,理解妈妈,从不顶撞妈妈,反而总是安慰妈妈“让我来”。妈妈还担心怎么告知她已和爸爸离婚的事实,她却四两拨千斤地安慰妈妈。出版第一本翻译著作后,她把书送给妈妈,扉页上写着:“送给从未离家出走的妈妈”,对妈妈多年独自抚养自己表达深深的谢意。
她热爱生活又不慕虚荣,也不贪图捷径。从小爱大自然,爱狗,爱文学,爱阅读,动手能力强。骨子里热爱中国文化,却也吸收西方文化,会中式厨艺,也会做寿司和西点。留学几年,学会了滑冰刀,踢踏舞,斯诺克球,篮球,羽毛球,室内壁球,游泳等,实在是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出国之前,妈妈曾以人生的各种选择来诱导,譬如拍电影,从场记开始到做导演,或者演戏,或者编剧,或者写作,她的妈妈有这个资源,但是她不为所动,而是有自己的想法。最后她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学校,学了自己喜欢的经济学。
用池莉的话来说,孩子很让自己省心,从小到大,不上培优班、补习班,连作业都没检查过一次,就是玩。
但,玩才是最大的艺术。玩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智慧。玩什么,怎么玩,恰恰是教育的内核。陪孩子玩,让孩子玩,这背后就是爱。这是一场看上去毫不费心的教育,而实际上却倾注了更多的心力。我丝毫不认为池莉如她自己说的那样,是轻松的。这明明是一场不着痕迹的用力,随时随地都在诠释着爱的本质——
爱的本质是陪伴。
因为孩子喜欢大自然,而“经常在清早六七点钟就到了水果湖儿童公园。”“平常好天气,我们都在户外活动。我们在公园、在动物园、在长江边、在湖畔,在草地山坡树林。……沿着季节变化,我陪小亦池看蚂蚁搬家,看蚯蚓钻地,听各种鸟儿鸣唱,闻各种花朵的芬芳。蜘蛛的故事,种子与苗芽的故事,风穿过建筑物的声音,雨落在皮肤上的感觉,风的漫长旅行,清晨阳光的美景与黄昏落日的瑰丽,我都带着小亦池一一领略。”除此之外,尽情地陪孩子玩,为孩子讲故事和阅读,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等。都是很容易做的事,但毋庸置疑,对于很多现代家庭来说都是奢侈。然而,在池莉的小家庭里,这一切都是日常。
“我们并没有费什么力耗什么神,我们就是始终和孩子在一起。不离开她,自己去打麻将打牌,一玩玩一天;不把她丢在爷爷奶奶家,自己一出差一个月乃至几个月;不离开她,据说是为了她的将来去做做不完的生意赚赚不完的钱;不离开她,据说是自己也必须有事业,去读这个班那个班拿这种文凭那种文凭;尤其是妈妈,小孩子离不开妈妈,妈妈不离开孩子,任何理由都不是理由。就这样,和她在一起,发现她的能力,惊叹,表扬,鼓励,开心。”这里列举的几条恰恰就是大部分家庭的模样。自己沉迷于打牌、把孩子丢给祖辈带、拼命赚钱而无暇顾及孩子、努力提升自己而忽略孩子……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孩子,都是借口,都还够不上真正的“爱”。因为爱就是陪伴,最好的爱恰是最好的陪伴,陪她感悟生命,体验生活,陪她滋养心灵,缓慢成长。
爱的本质是尊重。
不得不承认,大部分时候,我们认为的“好”和孩子认为的“好”有着天壤之别。而所谓“过来人”的意见,很多时候并不适用于孩子的人生。纵知如此,我们依然很难做到时时处处尊重孩子。
池莉做到了。还在孩子三岁时,关于上哪所幼儿园,她就先征求了孩子的意见。为了进那家幼儿园,孩子还发挥了她的主观能动性,出了个好主意。后来,小学上育才,小升初考外校,初升高读外校,以及出国决定、择校等,每一步都是孩子自己的决定。作为妈妈,池莉是完全地支持,排除万难地支持。
尊重孩子的每一个决定,也包括,留学八年,做妈妈的竟然从未去过英国——直到硕士毕业才向孩子“申请”去参加了她的毕业典礼。因为,“我孩子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她不同意我去英国,我就不去。她同意我去,我也还要看看她的情况是否合适。说到底,我对孩子的深爱,怎么才可以达到我想达到的深度呢?钱财物和经常看望,我以为都达不到,唯时时处处设身处地替她着想,才够。”“什么是深爱,钱财物和经常看望都还不够,抑制思念和担忧,不去打扰,替她着想,才是。”
尊重孩子的决定,也尊重孩子的性格弱点。知儿莫若母,静静地陪伴并看见她的成长,自然心知她有哪方面的弱点。“她胆小,怕人,隐忍,死活都憋屈自己”,“对于小亦池的性格弱点,我必须溺爱。我的溺爱不是给钱,不是给零食吃,就是任何时候都维护她、信任她,尽可能为她营造更多的快乐轻松气氛。”“我必须溺爱我孩子虚弱的地方,我必须以溺爱增强我孩子的软肋。”正因此,“亦池的性格弱点,顺利朝着有利的方向变化和进步着。”
在亦池四五岁时,她邀请了幼儿园的朋友来家里吃饭。很多人认为小孩子的话当不得真。但是池莉却答应了。放下没日没夜的写作,大清早起床,大肆采买,到邻居家借桌椅板凳和餐具,消毒……从此“妈妈的饭非常非常好吃”美名盛传。而这种大宴宾客几乎从此就成为了她家的传统,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初中到高中,从英国高中到英国大学,一直延续着,甚至后来还和同学们一直来家里看世界杯,看恐怖片,睡觉过夜。“其实坦白说,我烹调一般般……我只想听从孩子的心愿,我只想要她快乐,以便她在快乐中逐渐战胜自身的性格弱点。”
爱的本质是信任。
在强大的世俗面前,选择永远和孩子站在一边,坚定地相信孩子,支持孩子。这是池莉自始至终都做到的。为什么会相信,当然不是盲信,而是因为已经有了充分的陪伴和充分的了解。
相信孩子,在小升初临考前,她突然决定报考名校时,即使可能因此而错过其他中学的录取而失学,也依然坚定地和她站在一起,陪她找数学老师,去攻克难题,去奋战。
相信孩子,在她上了高中后,因为想要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偶尔去学校琴房弹弹钢琴,而和同样喜欢音乐的同学一起,偷偷地敲掉了琴房的锁,换了把新的,最后东窗事发,依然告诉孩子:“放心亦池,我不会傻到信任他们的,你们什么都没有做错。如果万一暴露,谁让你们死得难看,我一定让他们加倍偿还。”
相信孩子,孩子远赴英国读高中后,在电话里得知孩子恢复了松弛的状态,周六日常常睡到下午一点,接电话时迷迷糊糊没有清醒,心中颇为担忧,因为英国的高中就已经进入了高考过程,然而,依然相信孩子,而不是去一味地唠叨和叮嘱。
相信孩子,相信她在每一个人生重要关口的选择。
爱的本质是兜底。
在人生最初,问及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做父母的,恐怕百分百的回答都是健康快乐。健康快乐就像是人生的兜底。然而,虽是兜底,却很难。因为,我们常常是走着走着就忘了初衷。
池莉作为一个母亲,始终奉行着快乐教育。她说,“我是一个母亲,我天生的使命就是护犊子。……我就是要我孩子快乐、健康和幸福……如果我孩子长大了真的去做厨师,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只要她自己感到快乐、健康和幸福,那就很好。……我要把扑面而来的这只‘教育’老虎打回去。”
十岁之前,实行“9点半就寝主义”,十岁以后,夜晚最迟10点就寝。“必须!亦池特别喜欢睡觉……没有比孩子身体健康更重要的作业!”为此,池莉经常为孩子打掩护,以至于后来被副校长约谈。“我绝对不甘心放弃我孩子的健康、快乐和幸福。且不说大道理,我就是舍不得。我自己养了一个孩子,她为人一场,一条性命来人间走一遭,为啥要吃这般苦?!每天乃至十几年,都在写作业,别无生趣,早早变得近视,戴副厚眼镜,弓腰驼背,表情僵硬,一脸菜色。我舍不得!”
在大考前夜,和多数家长不同,池莉与女儿进行了一番兜底的谈话:“有什么了不起的呢?和妈妈一起开餐馆去!你知道不知道你又多么能干?你五岁学琴,十二岁就考到了九级;两三岁自学画画,八岁就获得了文化部一项比赛的大奖。你七岁会炒鸡蛋。八岁会养狗。九岁以后会洗衣服,十岁开始电脑手机之类家电上手就会。家里的音响、电脑、门锁甚至马桶,许多次故障不都是你鼓捣好的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你现在这水平和能力,弹钢琴,教钢琴,做网络,画动漫,软件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那样不行?再不济,咱喜欢动物,咱学兽医,咱一定会做得很好。”这番兜底,真正叫人心安,又勇往直前!
爱的本质,说到底是爱本身。
在书里,池莉引用了自己当年写在《怎么爱你也不够里》的一段话:
“我给女儿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女儿不用感谢。我希望的是,女儿能够慢慢明白,我倒是深深感谢她给了我另一种生活。我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如果孩子的盛开需要肥沃的土壤,我情愿腐朽在她的根下。”
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