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类互联网工具应运而生,邮箱、微信、抖音,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我们的注意力也因此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事实上,一些有意义的成果只能借由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也就是深度工作来获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想想看,你现在是否很难专注地去读一会儿书?很难深入地去思考一个复杂问题?那么这本书可能会对你有帮助。
1.什么是深度工作
1922年,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一个叫伯林根的村庄建立一座塔楼,之后他每年都会在工作之余抽出一段时间,隐居到塔楼里,进行深度工作,创作出了一系列有见地的文章和著作,因此成为20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深度工作要求长时间无干扰的思考,如若注意力不停被打断,则很难进行深度工作。与之相对应,还有个概念,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展开。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而且容易复制。
比如说,我们每天的收发电子邮件、参加无关紧要的会议等等就属于浮浅工作。这种工作可以说任何人,在任何情境下都可以完成,几乎没有什么难度,因此通常不会带来过大的价值。
2.为什么要深度工作
我们之所以需要深度工作,因为深度工作是少见的,而于此同时,深度工作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在日益提升。
1)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这里有个原则叫“最小阻力原则”,是说,在众多任务中,我们的大脑倾向于选择最轻松的那一个、阻力最小的那一个。比如,今天你有一个大型的报告要写,于此同时还有一些常规的邮件需要回复,那么你一定会首先选择回复邮件,选择去做那些不需要费力的工作,至于写报告,需要集中精力、依赖深度工作,所以通常我们的反应是,能拖就拖。就拿我写读后感来说,它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困难的任务,所以,每次开始做这些事时,总会有很多小动作:去喝杯水、吃点零食、刷会儿手机,不知不觉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2)深度工作的价值在日益提升
近些年,各种无人化的服务场所逐渐多了起来:无人超市、无人餐厅、无人银行等等。替代人工的是人工智能,之所以会被替代,是因为这些工作是简单的、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而对于一些依赖深入思考、创见性思考的工作则很难被替代。用作者的话说,
真正的奖励不会留给那些熟练使用脸谱网的人(这是一项浮浅任务,很容易复制),而是留给那些能够构建创新的分散式体系,是这项服务能够运转的人(毫无疑问是一种深度任务,很难复制)。
3.如何进行深度工作
书中,作者给出了四条原则,并在每一条原则下给了多条方法。在这里,我只展现每一条原则下的个别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方法。
1)将深度工作变成一种日常工作习惯
选定自己的深度哲学。有四种哲学:禁欲主义哲学、双峰哲学、节奏哲学、新闻记者哲学。这里,对我们普通人更友好的是节奏哲学。节奏哲学简单地说就是,制定一个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的日程安排,形成节奏,让人可以借助惯性做事。比如,你可以给自己约定每天早上的6点到7点用来写作。
像经商一样执行。这一条强调的主要是「执行」,也就是说你不仅要知道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怎么做。就比如说,你只对自己说「我要读书」并不够,你一定要明确地找到「我应该怎么去持续地读书」才有意义。分享两个步骤,一是把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二八法则在这里同样适用,20%的事物能给我们带来80%的收益,所以,选择一两个真正重要的目标,把大量的注意力投入其中。如果什么都想,什么都要,则注定什么都很难得到。二是抓住引领性指标。有了极端重要的目标后,我们还需要衡量自己的成功程度。这里有两种指标,一种是滞后性指标,它用于描述你最终尝试改善的方面。另一种是引领性指标,它衡量了实现滞后性指标的新行为。比如说,如果一个大学教授的目标是提高学术影响力,如果设置每年发表5篇论文的指标,那这个指标并不会对日常的行为产生有效的引领,这就是滞后性指标;相反,如果设置一个每天深度工作4小时的指标,那就会让他每天的行为都很明确,这就是引领性指标。
2)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
- 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如果我们只是偶尔地划出时间用以深度工作,把深度工作当成一种稀缺的、难以达成的状态,那么我们的大脑还是很难习得深度工作的能力。所以书中给了一个很颠覆认知的策略:与其偶尔从分心中拿出部分时间来专注,你更应该从专注中规划出偶尔的分心。也就是说,我们在潜意识里要告诉自己专注才是常态。具体怎么做?预先计划好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在这期间,无论遇到任何诱惑,都不能接触任何与网络相关的东西。回想一下我们的日常,有时我们去打开微信、打开抖音,其实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具体的需要,而往往是当下的工作遇到了困难、当下有点无聊,因此,就让自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中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长此以往,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将越来越弱。很有必要让自己学会忍受无聊和困难,让自己的注意力更多停留在那些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上。
3)远离社交媒体
- 戒掉社交媒体。我们往往会高估社交媒体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很恐惧离开社交媒体会跟周围的人脱节。实际上,人们并不关心你究竟有没有在用某个社交软件。而且,社交媒体正在给人们营造一种虚伪的存在感,比如说“点赞”。有时候别人给你点赞状态,并不是因为你的表达有什么价值,而是因为我给你点赞,你也会给我点赞。这种互动正在给人们带来一种不需要努力就能获得重要性的假想。书中说,在所有可以占用你时间和注意力的网络工具中,利用不当的社交媒体对深度工作的影响是最大的。
4)砍掉浮浅工作
- 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规划。如果不加计划和规划,那我们的一天极易在浑浑噩噩中度过,没有任何产出。比如,我今天就没做计划,结果上午无意看了一眼B站,刷到《天道》的视频,于是就看了起来,甚至中午都没睡觉,一直看到下午,一天就被浮浅工作占据了。书中说,如果不果敢地调整深度工作与浮浅工作的关系,不在行动前暂停一下问问自己“现在去做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你将很难避免被繁琐杂事占满日程。浮浅工作虽然短时间内会给人带来愉悦和满足,但只有深度工作才能带来长期收益。
以上就是《深度工作》这本书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希望对你也能有所帮助。
往期读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