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了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阅读完后准备写今天的文章是有些犹豫的,是否以这本书的感悟为主题,总觉得有些不自信的地方,原因是对于阅读这个主题仅仅看毛姆的书就开始写关于阅读的认知会有偏颇的地方,总觉得应该阅读更多更多的书籍,形成系统性的理解后才能输出,不然自己的理解还不足够。
其实想想,这个多少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的,不相信当下自己接受的观点是对的。同时,担心有其他的观点会与自己的观点相悖,自己的输出是浅薄的,所以,才不敢表达当下认可观点。
毛姆关于美的观点,他年轻时坚定的信念到晚年是有不同的见解,人其实是不断的在变化的,认知也在不断的迭代,当下及时去总结以及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担心不足而不行动,那永远都可能会有不足的地方,随着每天的阅读与写作,更深入的见解,可以随着输入也可以输出迭代后的思考文章。
哈哈,好啦,回到行动的读书总结部分,“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本书是毛姆的随笔集,要说看完有非常深刻的感悟也真称不上,是一本特别适合闲暇的时候安静看的书籍。
毛姆的文字特别随意跟毒舌,有自己非常独特的见解,在他笔下可以看到很多的趣味的观点跟故事,整本书分了三部分:“如何读书才有乐趣”、“怎么样的人写出什么样的书”以及“怎么样思考就有怎么样的人生”,第二部分作者分享了很多经典名家背后的各种逸事,这部分我是跳着读的,很多文学作品没有看过,很难产生对于作者与作品之间共鸣,看起来有些吃力,对于自己熟悉的作者比如简.奥斯丁跟列夫托尔斯泰,看的时候就特别有趣,对于作家非光鲜部分的喜怒哀乐有更深的了解,很鲜活跟生动。
在看完这本书后,特地去知乎上看大家对这本书的观点,大部分是非常正面的评价,也有反驳的,同本书的不同观点,就很有趣。
很多人引用了毛姆其他书的理解,让我萌生了想去看看毛姆的小说,因为毛姆在解说其他小说作家的时候他的视角很多都是属于一个作家在看的视角,我忍不住想毛姆的小说,他的参考对象跟他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呢?
除了这本书的内容以外,其实也可以看到毛姆这个人的特点,他其实是一个很认真的人,并不像他展现的那么随性,比如书本的第一章的观点是阅读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想看哪个看哪个,实际上,毛姆会为了找到一个答案去看大量的书籍,有些书特别难他也是硬啃下来了,然后吐槽它,哈哈,他通过大量的累积以后得出了他的感悟,看起来像轻描淡写,实际是他背后大量阅读对比后化繁为简的答案,仅从观点去认知世界,其实也是偏颇的,真正代入到作者他发表这个观点是基于什么状态下得出来的也很重要。
另外,毛姆看起来非常不羁,比如他说:我极少对事物怀有什么崇敬之情,因为世界上的崇敬之情早就过剩了,而有些事物实际上根本不值得尊崇。何况如今我们的崇敬也往往只不过是对那些不甚感兴趣的事物做出些例行公事的致敬而已。
第二部分写了那么多作者背后的故事,我觉得就像他说的,我们致以敬意的最好方式便是不去刻意尊崇,而是将他们当作我们的同时代的熟人一样看待。这样一来,我们既能对他们献上最高的赞美,那种亲近感又能让我们觉得他们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所以,他写的时候很随意,在那个年代可以搜索到那么多的资料丰富的去展现不为人知的背后的故事,是把一个个作家真正当一个人去讲述,有他的背景,有他的喜怒哀乐,有他的窘迫与不如意,而不是一个美化了的经典名著的作家。
知乎上很多小伙伴对这本书的阅读理解,我觉得特别认可的,有一段是:人的一生就像一条小溪,读过的书就像一滴水,不会对整条小溪的水质产生改变。然而当这些水滴积累得足够多的时候,人会在某一瞬间改变了流向,但你无法说出是因为哪一滴水流引起的。
阅读的意义或许就在此:获得乐趣的同时,不经意之间收获个人感悟。就像在某一处无意中播撒一个种子,待重逢时,它已亭亭如华盖。
阅读这件事,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实用的,最后,引用毛姆的话:唯有自己对一本书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即便全世界没有人认同你的看法,也没有关系,因为你的观点只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