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1.1《论语》解惑之一二七:吾从先进
“先培训,再上岗”还是“先上岗,再培训”?这好像不是个问题。但是,在阶层固化的社会里,却是一个大问题。
先学习礼乐制度,再当官?还是先当了官,再学习礼乐制度?春秋时期,流行的做法是“先当官,再学习礼乐”他们的理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贵族的孩子从小就受良好的环境熏陶”“当官应该重视阶层认同,而不是会不会礼乐!”等等。
孔子“有教无类”,培养了大批掌握礼乐制度的平民,所以,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翻译过来,就是“先学习了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做了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让我来选用人才,那么我赞成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清朝末年的龚自珍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周朝末年孔子说的“吾从先进”,其实都是对阶层固化、腐败的批判。
11.2《论语》解惑之一二八:皆不及门也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对于“不及门”常见有两种解释:一、指不及仕进之门,即不当官;二、指不在门,即不在孔子身边。细细思考,这两种解法都有些没头没脑的。如果联系下文来看,就会发现其中有内在联系。下文的内容是: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按照春秋时期流行的“立德、立功、立言”的排序,德行科之后,应该是政事科,然后是文学科。孔子竟然凭空弄出个“言语科”,而且把它放在第二席的显著位置上。
孔子生平最讨厌“巧言令色”“言过其行”,怎么又突然重视“言语”了?考察宰我和子贡的生平事迹,我们会发现,宰我是外交第一人,经常出使他国办事,也曾提出“井有仁焉(阱与仁伴生)”的终极难题。子贡曾创造“一出乱五国”的外交奇迹,也曾提出“一字(恕)行一生、一词(信)立一国”之类的刁钻问题。综上所述,宰我和子贡最为突出的是:综合外交能力和辩明真理能力。所以,我们可以把“言语科”理解成“捭阖科”或“思辨科”或“思想科”。
由此,我们可以认定:“皆不及门也”指的是“陈蔡之厄时,孔子身边无人能用外交手段打开方便之门”。同时,我们可以认定,孔子心中的顶级人才是集“思想家、外交家”于一体的人。
11.3《论语》解惑之一二九:四科
孔子把最优秀的弟子分成四类:分别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如果从“道”的角度看,孔子设立四科,也是有次序的。“德行”是立德于天下(明道),“言语”是捭阖于天下(传道),“政事”是立功于天下(行道),“文学”是发扬于文史(记道)。
有人说“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礼”,实际上,孔子的核心思想,始终是“道”。
如,孔子兴办私学的基本原则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荣辱观就是:“笃信(道)好学(道),守死(道)善道(导)(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认定的君子标准是:“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简单罗列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论语》有一整套实践“道”的理论和方法。
有人说“孔子问礼于老子”,实际上,孔子向老子请教的主要是“道”。如果说老子主要研究理论上的“道”,那么,孔子的主要研究的就是社会实践中的“道”。
青尼、仲尼本是一家。
11.3《论语》解惑之一三零:伯仲之间
《先进篇》有十哲的排名。德行科有四人: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其中,后面两位是亲兄弟,冉耕(伯牛)是老大,冉雍(仲弓)是老二。
需要注意的是,冉伯牛虽然病危引来孔子探视,却没有什么突出事迹。而第一版《论语》是冉雍(仲弓)组织大家编写的,哥俩又共用一个“冉”字。所以,极有可能是冉雍把冉耕(伯牛)强行排进德行科的。冉耕有冉雍(孔子接班人)这样的弟弟,冉雍又必须讲究孝悌,冉耕进入德行科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所以,德行科的实际情况是:三把交椅上坐着四位高人。
东汉时,傅毅与班固齐名,都是文史巨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价“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寓意二人旗鼓相当。从此,伯仲之间就有了新的意义。
用春秋时期的观点看,伯牛和仲弓之间,是兄弟情深和孝悌之义。
用曹丕的观点看,伯仲之间,是水平差不多的意思。
11.5《论语》解惑之一三一: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孔子赞叹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所谓“间”,就是间隙、间断、间隔。“不间于”就是“不断地听到”。孔子赞叹闵子骞是大孝子,并非因为闵子骞做了某一件事,而是因为闵子骞的孝行从未间断,他的父母兄弟每天赞叹闵子骞的孝行。
闵子骞小时候被继母虐待,寒冬穿着芦花棉衣拉车送父亲外出。因受寒无力,马车滑倒,被父亲鞭打,棉衣露出了芦花。父亲醒悟,想休掉妻子。闵子骞长跪于父亲面,为继母求情,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有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那也太绝对了。如果遇到闵子骞,肯定会坚持尽孝!
有人怀疑世界上有闵子骞这样的人。那我们就再来看一个故事。
毛泽东主席1940年1月15日在中共中央为吴玉章同志补办六十寿辰庆祝会上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而我们的吴玉章老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几十年如一日的人。”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对一件事而言,我想仁就能做到仁。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像颜回那样“三月不违仁”。再坚持下去,就可以与仁一体了。
11.8《论语》解惑之一三二:不可徒行也
颜回死了,他父亲颜路请求厚葬。颜回生前主张节俭,反对讲排场,比阔气,搞奢靡。但是,颜路为了厚葬儿子,却请求用孔子的专车为颜回送葬。而且说,这样就相当于“一棺一椁”,达到“士”的标准了。孔子是这样回答颜路的:“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这段话比较难解。主要在“徒行”二字。《说文解字》认为:“徒”就是步行的意思。但是,如果“徒”有步行的意思,后面的“行”字就是多余的了。显然,这里的“徒”另有别的意思。纵观《论语》,徒字出现六次,有三个是徒弟的意思。还有一个是“空”的意思(夫召我者而岂徒哉)。所以,这里的“徒行”应该是“凭空乱来”的意思。
所以,这段话应该翻译为:外面有一层木头就算是椁?这不是掩耳盗铃吗?别跟我说木头不木头的。先都说说自己的儿子吧!孔鲤前年死了,也是有棺而无椁。我不凭空乱来用官车冒充椁。因为我担任鲁国大夫以后,更不可以凭空乱来。
11.12《论语》解惑之一三三: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向孔子请教“如何伺奉鬼神”,孔子说:“人还没伺奉好,又怎能伺奉鬼神?”子路又请教“死后的事情”,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显然,孔子认为“道”统领一切,研究“人”的问题,就能找到“道”,不必研究虚无缥缈的鬼神;研究“生”的问题,也能找到“道”,不必研究无迹可寻的“死”。
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找到其中的一面,就会看到对立的一面。电子屏幕中有万千影像,这万千影像“有生有灭”,电子屏幕却“不生不灭”。同理可得:人的肉体“有生有灭”,人的本体“不生不灭”。进而可知:万物的形体都“有生有灭”,万物的本体却是“不生不灭”。能够发现“不生不灭”的,叫到“明心”,能够证得“不生不灭”的,叫“见性”。能够守住“不生不灭”的叫“一以贯之”。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11.14《论语》解惑之一三三:仍旧贯,如之何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改建长府,劳民伤财,没有必要。所以,孔子赞扬闵子骞见解正确。
汉朝丞相曹参上任后,没有新举措,全部按照萧何留下的规矩办事,整天闲着喝酒。汉惠帝大为不解。曹参反问汉惠帝:“皇上自比高祖如何?”汉惠帝说:“不如。”曹参又问:“皇上,看我是否比得上萧何丞相?”汉惠帝又说:“不如。”曹参说:“那就照着汉初的老规矩办。”
上面两件事情告诉我们,老建筑不必拆除,时间长了能成文物。老制度不必彻底废除,时间久了,能够形成特色。
滚动的石头不长青苔。照着老规矩办,或者参照老规矩办,真的很好。否认前任,证明自己如何牛逼的,通常都不是什么好领导。
事实证明,中国每个朝代的终结,几乎都是因为逐渐悖离了开国之君的治国方略。
11.17《论语》解惑之一三四:鸣鼓而攻之
冉有曾经把补助公西华母亲的谷米数量从十六斗提高到八百斗,以巴结公西华。这一次,冉有又替季氏搜刮财富,来讨好季氏。显然,冉有就是小人一枚。因此,孔子终于爆发,说:“(冉有)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教育多年,也改变不了冉有。圣人的长期教育尚且改变不了他人。所以,我们只能选人,而不可以幻想改变任何一位成年人。
11.19《论语》解惑之一四四:亿(臆)则屡中
子贡有世智辩聪,善辩难,会办事,一生求名得名,求利得利,后被工商界奉为“财神”。
孔子深爱子贡,希望他放下小聪明,发展大智慧。但是,子贡不听孔子的话,经常去做生意赚钱。所以,孔子拿子贡与颜回比较,“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臆)则屡中。”这里的“屡空”与“屡中”相对,是“清心寡欲”与“欲念纷杂”的两种对立状态。整个句子的意思是:“颜回呀,他差不多得道了,经常无私无欲。子贡不按我的要求做,反而去做买卖。心中却充满杂念。”
后来,子贡做了卫国上大夫后,结驷连骑,看望原宪,因巷陋窄,只能徒步前往。见原宪一贫如洗,子贡关心地问:“啊呀!先生,你是不是生病了?”原宪回答:“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我没有病,只不过贫而已。”子贡很惭愧地走了。原宪站在门口,徐步曳杖朗诵着歌颂其祖先的诗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
读懂这些,就知道孔子为什么既说“君子不器”,又说子贡是“瑚琏之器”了。
11.20《论语》解惑之一三六:不践迹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这句话通常被解释成“不踩着前人的脚印,做学问也到不了家。”但是,仔细分析“不…也不”的句式,就知道这是在否定两种极端的情况。再查阅字典,我们就知道,践:履也。迹:凡有形可见者曰迹。可引申为:痕迹。室:夫以妇为室。引申为:最隐秘的地方。所以,正确的翻译为:子张请教怎么做才算是高情商的,孔子说:“关系不好也不要揭短拉仇恨,关系再好也不要穿一条裤子。”
人要有安全距离,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建立在一定距离的基础之上。凡是关系亲昵过分的,肯定有一天会翻脸。凡是经常揭人之短的,肯定被众人厌恶。
这是儒家人际交往的法度。
11.24《论语》解惑之一三七: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季子然想向孔子了解仲由、冉求二人的情况,用了大臣一词。孔子认为只有“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才算是大臣。
孔子之道“一以贯之”,其实就是做一个“跳出邦国看邦国”的观察者。这样就会以邦国整体利益为重,就会伤害既得利益集团,大臣就有身家性命的危险。所以,孔子又说“不可则止”。
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摄相事)就是把鲁国利益放在第一位,因而堕毁三桓私邑,伤害了既得利益集团。后来,鲁定公的态度出现摇摆,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
既得利益集团是一个国家的癌症病灶所在,他们攫取国家资源、改变社会结构,最终会令国家灭亡。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君主敢于向既得利益集团开刀。有时,君主本身就是既得利益集团成员。开刀就会破坏器官,何况还会伤及自身?
11.26《论语》解惑之一三八:吾与点也
《论语·先进》最后一篇多达413字,在惜墨如金的《论语》中格外显眼。
《侍坐》的主角是曾晳,又称曾点,字子晳,是曾参的父亲。孔子让子路、冉有、公西华谈理想时,曾晳在一旁鼓瑟。最后,当孔子问及他时,才放下乐器谈理想:与大家一起“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文章结尾,孔子为曾晳点赞,说:“吾与点也。”
众所周知,曾参的父亲脾气暴躁,有一次,因为曾参弄坏了庄稼,一棒子把曾参打昏。这与《侍坐》里的温文尔雅的形象大相径庭。因此,这显然是第二次编撰《论语》时增补的内容。目的很简单,就是歌颂曾参的父亲。毕竟,第二次编撰《论语》的主持者是曾参的徒弟们。
这段文字把曾晳写得太洒脱、儒雅,与现实不符。显然是个以“孝”的名义编制的谎言。但是,越是假话,越细腻生动。因此,该篇文章还被命名为《侍坐》,选入大学语文教材。
12.1《论语》解惑之一三九: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显然,礼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用来约束他人的。礼是仁的实践路径,仁是礼的靶向目标。不以仁为目标的礼,是形式主义的教条;不以礼为实践的仁,是虚浮不实的假仁。
12.6《论语》解惑之一四零:浸润之谮,肤受之愬
孔子说: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可谓远也已矣。
浸润之谮,指的是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的谗言。肤受之愬,指的是像皮肤感觉到烧灼疼痛那样的诽谤。前者是不容易觉察的“软磨”,后者是直来直去的“硬泡”。能够“软硬不吃”坚持道义,就叫做明,又可称为远。
后来,孟子把这种“软硬不吃”分成三种考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果没有正确而坚定的价值取向,人们是经受不住这些考验的。
12.11《论语》解惑之一四一:君君臣臣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慧眼识孔子,勇于向年仅37岁的孔子请教问题,由此,可以判定刘景公在春秋诸侯中算是比较优秀的一位。但是,齐景公声色犬马,玩心极重,对许多事情都是浅尝辄止。
这一次,他向孔子请教治国的根本。孔子给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八个字。显然,孔子把矛头直指齐景公本人,意思是“只有君主像君主,大臣才能像大臣,父亲才能像父亲……”。孔子说话简短凝练,凡好学者必会追问“何谓也”。然而,齐景公自以为是,曲解了孔子,而且志得意满地评价:“很好!如果君主不像君主,大臣不像大臣……即使有粮食吃,也没我这个当君主的份儿。”
齐景公只看到“臣不臣,子不子”会导致自己没饭吃,没看到“君不君”才是“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没饭吃”这一切恶果的根本原因。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递进式的因果关系。齐景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散乱的并列关系。估计,听完齐景公的解释,孔子的嘴角会有一丝苦笑。
读懂了这一场景,才会明白,孔子为什么得知齐景公不能任用自己时,立刻如惊弓之鸟,装起已经淘好下锅的米,淋淋漓漓逃回鲁国。
12.12《论语》解惑之一四二:片言折狱者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长期以来,人们在解读此文时,都认定子路凭三言两话,就能断案。这与后面的“无宿诺”之间,就没有任何因果关系了。问题出在对“折狱者”的理解上,大家通常理解为“折狱断案的人”。实际上,“折狱者”的意思是“折服狱卒的人”。
古代狱卒收探监费,必须“先给钱,再见人。”子路说话算话,做事干净利落,说哪天办就哪天办,从来没有拖延过一宿的。所以,子路能说服狱卒,欠着钱进去探视犯人。
这则信息也说明,子路在黑白两道都是吃得开的。这则信息也告诉我们,无论在黑道、白道都要讲信用。
12.13《论语》解惑之一四三:必也使无讼乎!
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摄相事,全面负责治安、检察、法院等工作。不到三年的时间,鲁国大治,大家都称颂孔子的断案如神。面对这些褒奖,孔子却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审理民事纠纷,我并不高明。(我高明的地方在于)我能够引导原告、被告换位思考,然后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处理方式,妥善解决问题,让他们停止打官司。”孔子审理案件,并没有用冷冰冰的方式,生硬地做出判定。而是,尽力调解矛盾,谋求合解方案,尽最大可能保护双方利益,保护双方情感。这样,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化解矛盾,使整个执法过程充满了温暖。
《讼》卦认为:主方顺从客方,诚恳地对待客方,在中期与强大的客方协作,双方都吉利。客方虽然强大,一味坚持诉讼,即使能打赢官司,也两败俱伤。如今的中国人,仍然有事找官员不找法院,更多地通过信访解决问题,这是文化基因使然。
12.14《论语》解惑之一四四:居之无倦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先看句式,前面是“居之”,后面是“行之”,显然指的是两种对立状态。细细品味,“居之”有原地打转的意味,“行之”有匆匆上路的意味。
子张问的是政治。从政人员首先要具备强大的执行力,让你原地打转,你就原地打转。让你匆匆上路,你就匆匆上路。而且,原地打转时,必须不懈怠。匆匆上路时,要指哪打哪,保证不脱靶、不走板。
打个比方,像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守上甘岭一样,在局势不利时,始终坚持逆势而上、坚韧顽强,才称得上“居之不倦”。像百万雄师过大江一样,在顺风顺水时,始终做到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才称得上“行之以忠”。
12.20《论语》解惑之一四六: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子张请教孔子如何取得好名声,孔子说:“色(仁),取仁而行,违(仁),居之不疑。”意思是:看起来像“仁”,凡事都按照仁的模样去做,这样已经远离了“仁”,自己却觉得没有问题。这样就会得到“好名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而只有实实在在帮助大家解决问题的,才能“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实际上,这是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异化”现象。起初,有人做到了“仁”;后来,有人学成了“仁的样子”;再后来,“仁的样子”也似是而非……
12.20《论语》解惑之一四五:虑以下人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才能通达?孔子给出的答案是:“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其中,最难解释的是“下人”。最常见的理解是“谦卑一些,放低自己的身份”。大家都知道孔子讲究中庸,不会故做“矮人一头”的姿态。所以,“虑以下人”与“就坡下驴”类似,“下驴”是让驴从危险的高处走下来,“下人”是让人能够下得了台阶。虑以下人,指的是为矛盾双方提供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需要有换位思考的能力,提供方案的智慧,沟通交流的能力。虑以下人,既解决了各方的矛盾,也展示了自己的能力,真正做到了达人达己。
虑以下人,分为不同的层次。能够解除个人之间矛盾的,是和事佬。能够解除家族之间矛盾的,是权贵阶层。能够解除民族之间矛盾的,是国家领导人。能够解除国家之间矛盾的,是世界领袖。
陈平为社宰,能够非常公平地分配祭肉,就有“虑以下人”的高超艺术。后来,果然就成为汉朝宰相。
12.21《论语》解惑之一四七:先事后得
樊迟请教什么是崇德。《说文解字》曰:德者,得也。所谓“崇德”就是“如何提升获得感”,孔子给出的答案是“先把最后的利益分配弄好”,也就是说,事先公布利益分配方案。
有了利益分配方案,人们才会有奋斗目标,才能化“众私”以成“大公”。那些回避分配矛盾,片面强调“做大蛋糕”的人,不是蠢就是坏,也必将因“分配不公”“做不大蛋糕”而失败。
13.1《论语》解惑之一四八:先之,劳之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长期以来,大家都把“先之,劳之”理解为“领导带头做好,大家才能做好”。然而,《论语》是给统治阶层看的,孔子崇尚无为而治,要求最高统治者“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反对“羿善射,奡荡舟”,所以,这里的“先之”并非领导亲力亲为,而是“树立典型”。
主要领导应该雪藏自己的专长,把主要精力用在战略谋划、搭建平台、用好人才等方面。在干事创业过程中,要善于树立典型(先之),推广经验(劳之),一抓到底(无倦),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直到彻底完成任务。
譬如,学校一把手抓教学,不要强行推广什么“布鲁姆”“余映潮”,而要发现典型、打造典型、推广典型,直到人人达标。这样做,既培养了本校的“布鲁姆”“余映潮”,又能够保证教学改革接地气,有成效。
13.3《论语》解惑之一四九: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为什么要先兴礼乐,然后才能实施刑罚?
孔子曾经说过:“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在孔子看来,对待百姓,一定要先教育,再实施刑罚。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礼乐,不仅仅指礼乐制度,而且包括今天所说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一系列行为规范。如果不先推行教育教化,就抓人杀人,就是暴和虐。这样的刑罚就达不到应有的目标,老百姓也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如何去做。这里的“不中”,就是达不到“威慑和教化”的目标。毕竟,设置刑罚而不用,才是最高的治理境界。
总起来说,孔子的意思是:先订正名称,落实责任;再综核名实,形成规矩;再推行教化,规范事务;最后动用法律,打击非法,维护公平正义。
13.4《论语》解惑之一五零:焉用稼?
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和种菜的事情,孔子非但不教,而且说:“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焉用稼?”后世人看到这句话,就批评孔子轻视劳动人民。理由很简单——没有农民种地,吃啥?没有工人织布,穿啥?没的吃、没的穿,臭美啥?
这种看法,貌似大义凛然,实则断章取义。
认真分析孔子的整句话,我们就会发现,孔子连续用了三个“上”字,指向“士大夫”,孔子的办学目标是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其主责主业是用“礼、义、信”来管理百姓,而樊迟却认不清主责主业,想学好农技去指导农民种地!而指导农民种地是“老农”“老圃”的主责主业。显然,是樊迟错认了自己的位置。
13.5《论语》解惑之一五一:亦奚以为?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奚”在《论语》中出现11次,通常解释为:为什么?什么?“以”解释为:用。“亦奚以为”整句翻译为:“用做什么?”或者“有什么用?”
诵《诗》三百,指向“会考试”。从政,指向“会管理”。使于四方,指向“会外交”。看来,孔子早就发现“会考试”是一种不太可靠的技能。
推举制是中国最早选拔干部的方法之一。孟子曾经给出了一些典型事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些人虽然出身低贱,却都创造了不朽的功绩。
推举制发展到汉朝,目标更加明确,那就是“举孝廉”。有了具体的目标,随之就有了异化,甚至逐渐走向了反面。到汉末,就出现“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的局面。
隋唐开始出现科举制,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了。科举制虽然解决了门阀垄断问题,为权贵阶层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却再也无法选拔出治国平天下的“圣人”,而只能选拔一些会写文章的循吏。北宋嘉佑二年科举榜,不仅有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等人,而且,在《宋史》有传的高达24人。被誉为千年进士第一榜!听起来,很好、很强大。但是,北宋不过70年就败亡了。也就是说,这些人并没有给宋朝带来强盛,只是些会写文章的“伪才”。
到了清朝,科举制进一步退化。这一时期,科举考试虽然存在,但是汉族人是不能当高官正职的,大家甚至不要指望科举能够选拔出会写文章的人来。清朝会写文章的曹雪芹、蒲松龄之流,都是科举的失败者。
会考试,只能证明学到了一些“死知识”,与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外交能力并无多大关系。中华民族的下一代,绝不可以在“会考试”上过度内卷。
13.6《论语》解惑之一五二:其身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中没有比这句话直白的了,又有何疑惑?这次的疑惑是,如何做才能身正?
关于“正身”,孔子还说过:“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看来,“正身”之后,就可以轻松从政当大官。而正身,就是管好自己。是啊,管不好自己,又凭什么管别人?
如何管好自己?孔子给出的法门是“克己复礼曰仁”,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都按照“礼”来做,就能达到仁者的标准,当然也就实现了“正身”。
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礼”的本质。“礼”是人类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广大人民的“共欲”。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里的“欲立、欲达”是个人“私欲”,在考虑个人“立与达”的同时,要考虑“立人,达人”的“共欲”。只有让“私欲”服从、服务于“共欲”,才能算是仁者。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就是“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先公后私”。用道家观点来讲,就是“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用佛家观点来讲就是破除贪嗔痴慢疑,达到无我的境界。
13.7《论语》解惑之一五三:鲁卫之政,兄弟也
鲁国第一任国君伯禽和卫国第一任国君康叔是亲兄弟,所以,鲁国和卫国是兄弟之国。鲁哀公时,鲁国三桓乱政,呈现出“君不君,臣不臣”的局面。同一时期,卫出公的父亲蒯聩与卫出公争夺继承权,呈现出“父不父,子不子”的局面。
鲁哀公七年,孔子来了一句灰色幽默,说:“鲁卫之政,兄弟也。”用现代白话文说,就是“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局面,半斤八两,真是亲哥俩呀。”
13.9《论语》解惑之一五四:富之,教之
孔子55岁时离开鲁国,开始了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第一站,孔子来到了看起来还不错的卫国,冉有驾着车行进在大街上。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说:“人口已经多了,下一步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裕起来了,下一步又怎么办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富之”就是抓物质文明,“教之”就是抓精神文明。孔子认为应该“先富之再教之”,个人认为不如“边富之边教之”,甚至应该“先教之再富之”,这是因为——多数人暴富之后就会胡作非为。所以,在解决温饱之前,就应该重视教育!
如果说圣人孔子的观点有瑕疵的话,这好像是唯一的一条。
13.12《论语》解惑之一五五:世而后仁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古人造字,富涵深义。世为三十年,是时间;界为土地边限,是空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指的是,时空转换的时间周期为三十年。同时,三十年也正好是一代人的时间。恍如隔世的意思是:恍惚之中,变了时代。
时空转换的周期,决定了由乱到治的周期。所以,孔子说:“如果有圣王在位,必须执政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
13.18《论语》解惑之一五六:直在隐中(羊大还是爹大?)
首先,在这里声明一下,谁彻底读懂了这一条,谁就掌握了八成的中华文明精髓。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春秋时期,只有周国国君可以称“王”,其他国君都称“公”。但是,楚国国君不仅自称楚王,而且向周王“问鼎”,同时,还以中华文明正宗自居。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叶公才公开挑战诸侯公认的大学问家孔子。要知道,打败了孔子,就意味着在文化上打败了整个华夏族群。
叶公的问题很简单,也很深刻,那就是“羊大还是爹大?”
叶公是这样对孔子说的:“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意思是,大家总说楚国人野蛮,中原人文明。其实,我们楚人不是野蛮而是正直实在,中原人也不是文明,而是虚伪矫情。比如说,在我们这里,父亲偷了羊,儿子就会举报。
春秋时期的辩论,率先沉默的一方,就是认输服输了。这则对话,是叶公率先发难,又率先沉默,而且孔子只说了一句,就令叶公沉默。所以,当时的场景应该是,叶公还在为自己设计的难题沾沾自喜,以为孔子要支吾半天答不上来呢。哪曾料到,孔子张口就来,轻描淡写就给出了非常高明的答案,一下子就把叶公怼趴下了。
孔子首先挑明观点,中原文明确实不同于楚国的野蛮!然后告诉叶公“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懂得家丑不可外扬,才算文明。这点小事儿,要通过家族内部斗争解决问题,你们那里羊比爹大,我们这里爹比羊大,我们的正直就在这些道理中。”
叶公比普通人聪明得多,所以立即认识到自己的粗浅鄙陋,于是不再说话。这也就造成了整个辩论戛然而止。那么,孔子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显然,孔子并不赞同父子二人合伙偷羊,一起作案,分而食之。而是批判儿子闹出“羊比爹重要”的笑话。儿子替父亲隐瞒偷羊的事情之后,应该把羊送还失主,并找个借口掩盖过去。这样,既不违反道义,又尽了孝心。
实际上,叶公的问题很巧妙,“羊与爹谁大”的背后是“道与孝谁大”,在叶公看来,孝的话,就悖离道。讲道义的话,就无法尽孝。然而,孔子却把这个两难问题破解了,做到了“既道又孝”。
在孔子眼里,“孝”与“道”是一致的。最高明的“孝”就是引导父母一起追求“道”。父亲偷羊,是不道的。必须引导父亲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同时,还要隐瞒事情的真相,给父亲留面子。家丑不可外扬。但是,家丑必须改正。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才是与父母相处的正确方法。
《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在孔子眼里,推行“孝”道就是最大的政治,所以,“孝”是仅次于“道”的一个概念。如果一定要给《论语》中主要概念排序,就应该是这样的:道≥孝≥德≥仁≥义≥礼>法。
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类有感恩之心。考古学家鉴定古人类的标准,主要是看有没有“愈合的大腿骨”。禽兽大腿骨断了,不久就会丧命。只有人类才会感恩、救助受伤的同类,而“孝”就是一切感恩的起点。
《素书》云: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曰仁。只要把“礼”做到极致就是仁。但是,说一千道一万,落实到人生之中,都必须从一个“孝”字抓起。所以,中国古人“孝治天下”是人类文明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
有了上面的基本认知,我们再来看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I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要求: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许多人认为,这道作文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能获得高分。事实果真如此吗?实际上,“小陈”就是“楚人直躬者”的现代版而已。人类如果不把感恩之心放在第一位,而把“法治”放在第一位,必然会引起伦理危机,甚至是天下大乱。出这道作文题目的人,不是蠢就是坏。这样的题目弄多了,必须会砸烂人类文明的根基,引导中国人走向愚昧和野蛮。
需要说明的是,人类已经发展出人工智能AI,超级人工智能AGI很快就会到来。在AGI面前,人类是非常弱小的。可以想像,当AGI都是“楚人直躬者”时,机器人会因为人的失误或错误,而随意惩罚人类。如果没有感恩之心,那么,AGI将毫无负罪感,毫不留情地消灭拥有贪嗔痴慢疑诸多缺点的人类。
13.20《论语》解惑之一五八:斗筲之人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贡请教怎么才算是“士”,孔子给出三个层次不同的“士”,第一类是“国士”,第二类是“家士”,第三类是“个人之士”。这三类“士”都能“管好自己”,第一类“知道做到”,第二类“知孝尽孝”,第三类“说到做到”。
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骂尽天下庸官。翻译成现在的白话,就是:“唉呀!一堆饭桶,何足挂齿!”
13.20《论语》解惑之一五七:行己有耻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贡请教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士”,孔子给出了两个标准,前一个“行己有耻”是内在的评判标准,后一个“不辱君命”是外在的评判标准。
孔子倡导力行哲学,所谓“行己”就是主宰自己,能够把自己懂的道理贯彻到行动中去,是“知道做到”而且“做不到就引以为耻”。所谓“不辱君命”就是主宰外物,能够圆满完成君主交办的各种任务。
既能够实现自己的意志,又能够实现邦君的意志,当然可以称得上“士”。绝大多数人既不能实现自己的意志,又不能实现领导的意志,所以,就成了废柴。
13.21《论语》解惑之一五九:必也狂狷乎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说:“找不到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人交往,就要交往狂者和狷者。因为狂者有进取心能做成事儿,狷者有羞耻心绝不肯做坏事。”
实际上,既有进取心能成事,又有羞耻心不做坏事的,就是中行者了。
13.22《论语》解惑之一六零:不可以作巫医(神仙来救不了)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不可以作巫医”是“不可以巫医作”的倒装句式。古代,巫是最高明的医,有的巫师甚至拥有神权。显然,“不可以作巫医”就是“神仙也救不了”的意思。
按照中医理论,每个时辰都有不同的经脉当令,如果不按时作息,就会扰乱经脉的正常运行,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如果一个病人的生活仍然没有节制,没有规律,任性而为,那么,巫医(神仙)也救不了他。
精研周易的孔子又说:这样的事情没必要占卦,生活没规律,注定要病死,用大脚趾想想就知道的。
13.25《论语》解惑之一六一:求备焉
子曰:“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孔子认为,小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求备”。
备:足也,尽也。《礼·祭统》云:无所不顺者之谓备。综合起来说:“求备”就是要完美,要完全符合小人的意愿。
一位好的领导,在工作上,应该有章法,把任务目标、措施方法、程序过程都交待的清清楚楚,然后,适时检查、指导,保证整个过程有序高效。至于结果出现一点问题或者偏差,应该反思自己,而不是批评部下。
小人做事“笼而统之”“大而化之”,出了问题,从来不反省自己,而是迁怒他人,批评部下。甚至,不分场所,就大发雷霆。
13.28《论语》解惑之一六二:切切偲偲,怡怡如也
子路问士的标准,孔子给出的答案是:“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意思是:面对切肤之痛的批评和令人深思的指责,能够愉快接受,可以算是士了。这个标准实在出乎意外的简单,又非常难以做到。普通人很难接受批评,认错悔改。岂不知,能听进不同意见的人,才能够提升、改进自己。而一味奉承讨好你的人,要么想得利用你,要么迫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