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7.2《论语》解惑之七十二:默而识之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说文解字》“默”的意思是“犬暂逐人也”。按照“会意字”来理解“默”,就是“黑夜里有狗的声音”,此时,人因不明确狗的方位而疑惑。因此,“默”就引申为“因不明威胁而疑惑”。所以,“默而识之”有“惑而明之”的意思。
因此,全句的解释应该是:
孔子说:“面对疑惑,能够拨云见日;觉悟真理,能不骄傲自满;教诲他人,能不知疲倦,如果离开这三点,我又算什么?”
7.3《论语》解惑之七十三:德之不修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媾);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从整个句式看,四条都是“知道什么正确,却不能身体力行”。第一条“德之,不修”的意思是:口口声声说如何如何的好,却没有一点行动。第二条“学之,不讲(媾)”的意思是:觉悟了,却不能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整段翻译如下:称许真理却不能用于实践,觉悟真理却不能重新建构自我,听到适宜的做法不能马上照做,有错误和缺点不能及时改正,这就是我忧愁的内容。
春秋时期,字词贫乏,许多字表示相对的两种意思。
如:“乱臣”就是“治乱之能臣”;“德”既可理解为“让百姓有所得”,又可理解为“统治者有德行”;“学”通“觉”,既表示“求觉悟”,又可理解为“已觉悟”。
直到今天,汉语里也有这样的残存。如:战胜敌人=打败敌人。完败日本队=完胜日本队。
7.8《论语》解惑之七十四:不愤不悱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所谓“愤”就是“心求通而未达”;所谓“悱”就是“口欲言而未能”。愤悱的状态,都是内部生发的如饥似渴追求真理的状态。用现代教育理论,就是最近发展区活跃的状态。这种状态处于突破的临界点,通常很兴奋、很振奋,也需要消耗更大更多的能量。
孔子认为,只有在“愤悱”状态之下,才可以启发他。樊迟比较迟钝,但是,他勇于追求真理,经常处于“愤悱”状态,向孔子提出问题。最终,成为七十二贤之一。
愤悱状态的源动力是什么?当然是理想愿景。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袁隆平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他们的远大理想成为“愤悱”的不竭动力,推动着着他们不断追求、不断突破、不断前行。如果一个人只有“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理想愿景,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就会丧失动力,自足自娱、浑浑噩噩起来。如果一个人只有“好好念书,考个好大学”的理想愿景,一旦上了大学,就会放下学习,疯狂娱乐。所以,人生在世,必须志存高远。
7.10《论语》解惑之七十五:是日哭,则不歌
按照“逆否命题”逻辑推理,“是日哭,则不歌”等同于“是日不哭,则歌”。实际上,孔子确实做到了每日弦歌不断!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这些片段告诉我们,孔子已经把音乐教育推举到近似宗教的高度。
7.11《论语》解惑之七十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从孔子的这三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在邦君有道、政治清明的时候出来当官。
孔子深知,一个人的世界观是难以改变的,不可能改变邦君,只能选择邦君,所以,才有了周游列国的安排。
孔子曾对有德行无成就的人进行了一番评价,他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就是伯夷、叔齐吧!柳下惠、少莲,他们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份,但他言谈符合伦理道德,行为经过深思熟虑,却也没有什么成就呀。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肆直言,为保持自身清白,废除其他方面的权衡……而我与这些人不同,我与道同在,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我到处寻找有道的邦君,找到了就做一番大事,找不到拉倒,没什么值不值得的。”
看来,后人把“积极入世”、“官本位”的帽子扣到孔子头上,真是天大的冤枉。
7.12《论语》解惑之七十七:富而可求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可”在这里翻译为“值得”。意思是:“如果财富值得追求……如果财富不值得追求……”孔子还说过“放于利而行,多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显然,在孔子眼里,仁义是值得追求的,而财富是不值得追求的。
有人认为:孔子为了追求财富,甘心做执鞭之士。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圣人之腹。
7.14《论语》解惑之七十八:为乐之至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至”的意思是“极、大、完美”。“乐之至”就是“音乐的最高水平”。“为乐之至”就是“演奏音乐的最高水平”。“于斯也”就是“是这样的呀”。有人读成“至于斯也”,是犯了用“现代汉语”解读“古代文言”的错误。
整个句子的翻译是:孔子在齐国听到演奏《韶》乐,很久尝不出肉的滋味,说:“没想到音乐的最高水准,是这个样子的。”
7.17《论语》解惑之七十九:五十以学易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大过,显然指的就是大过卦,也就是说,孔子对五十岁以前未能学习《易》表示遗憾,并且认定自己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摄相事)期间的做法有些太过。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认为宁武子的忍辱负重是自己做不到的“大智若愚”。
齐国送来“女(汝)乐”,鲁定公一时迷失,孔子理应坚持下去,才能迎来新的转机。大过卦的卦象显示,在进入上卦之前,事情很难办。但是坚持下去,就会迎来转机,最终能够取得好结果。这或许才是孔子后悔的原因。
7.19《论语》解惑之八十:乐以忘忧
孔子自我评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志于道”“安贫乐道”,毕生的最高追求就是“道”。因此,孔子的自我评价是:“勤于悟道证道,忘记了吃饭;乐于悟道证道,忘记了忧愁,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垂垂老矣。”
7.19《论语》解惑之八十一:发愤忘食
《说文解字》:发,射发也。愤,懑也。发愤就是射发心中的块垒。程树德认为:愤就是“心求通而未达”的状态。发愤就是突破临界点的訇然中开。
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闪出第一个灵感,见到第一丝曙光,然后,深入剖析,抽丝剥茧,直到问题的全部解决,这个过程就是发愤!
发愤过程充满了成就感、惊喜感、通透感,这个时候的体验是沉浸式的。没吃饭也不感觉饿,即使吃饭也不知味道。显然,发愤来自于强大的内生力。
一个天天被动应付工作的人,是不会发愤的,即使被迫通宵达旦地工作,那只是“敷衍”,而非“发愤”。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没体验过“发愤”。
7.20《论语》解惑之八十二:敏以求之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说文解字》对“敏”的解释为:拇也,足大指也。有“足迹所到”,印证的意思。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懂这么多的,只是喜欢学习古人留下的间接经验,印证其中的道理罢了。”
不断验证前人的经验,就是守正;创造出适应新时代的做法,就是创新。敏以求之,就是“守正创新”的过程。这也是孔子学习进步的法门。
7.21《论语》解惑之八十三:怪力乱神
“语”在《说文解字》的解释为:御也,有辩论是非的意思。子不语怪、力、乱、神。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对于‘怪、力、乱、神’不予辩论。
《礼记· 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显然,在儒家眼里,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在“道”的支配之下,“道”同时蕴藏在万事万物之中。如果把“道”理解为规律、法则。那么,就可以得出推论:宇宙万物运行皆遵循数理法则,人生命运轨迹皆遵循因果规律。
但是,在特定条件、特定时空下,又有一些“怪、力、乱、神”现象,似乎超越了数理法则和因果规律。“可离非道也”,随着科学发展,我们就会发现:一些“怪、力、乱、神”现象只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超越了人类的认识范围,却终究不能超越数理法则和因果规律。
宣扬“怪、力、乱、神”其本质是“鼓吹反常,否认常态”,其目的是“混淆视听,蛊惑人心,做非法牟利之事”。争辩“怪、力、乱、神”,是抱薪救火,徒增其焰。“子不语”是默摒,是冷处理,这也是最佳的处理方式了。
7.22《论语》解惑之八十四:必有我师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的“师”字,并非“师父”,而是“效法”。整句翻译如下:多人一起共事,其中肯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他们的优点跟随(学习),选取他们的缺点反思并改正自己。
普通人为什么平庸?是因为大家都有“爱出风头”“好为人师”的毛病,心中想着“三人行,我必为师焉。”又习惯于“择其善者而妒之,其不善者而笑之”。
7.25《论语》解惑之八十五:文行忠信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弟子们认为:孔子主要进行了“文,行,忠,信”四方面教学。这四方面教学都指向“道”,一是学文以知道;二是实践以行道;三是内化以忠道;四是诚信以合道。
这一则内容也告诉我们,《论语》默认的指向就是“道”,所以原文中隐藏了许多道字。
7.26《论语》解惑之八十六: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孔子认为,自己从来就没见过圣人。能够见到君子,就非常好了。
那么,孔子眼中的圣人是怎样的?
在《雍也篇》里,子贡把圣人的样子说了出来。子贡问:“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算不算仁者?”孔子说:“这岂止是仁,简直就是圣。即使是尧舜,也没完全做好这方面的事情。”看来,按照“圣”的标准来看,尧舜也不完美。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能够把自己的东西捐献出来,并且能够安顿天下百姓!这里需要两个条件:一要有“舍己为人”“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二要有安顿天下百姓的业绩。
按照这个标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超越尧舜的圣人。
7.26《论语》解惑之八十七: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在孔子眼里,圣人要有舍己的思想和济众的功绩,所以,从古到今,没几个人称得上圣人。那么,退而求其次,再看看有无纯善之人。孔子的结论仍然“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人心向善,但时常被私欲障碍。想做到“时时向善,事事向善”,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做到了“日三省吾身”的曾参,虽然比较愚笨,却在一代弟子中成就最大。
7.28《论语》解惑之八十八:知之次也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这里的“次”是“驻扎”的意思。知之次也,就是生发知识、智慧。
这段话透露出了孔子的认识论。孔子清醒地看到:人们是用眼耳鼻舌等感官来感受世界,从而产生了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认识是人们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如果一定要强调物质第一性原理,那么这就是唯物主义认识论。
7.28《论语》解惑之八十九:择其善者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孔子之所以了不起,不仅仅因为他天生异禀,更因为他善于请教别人,得到多种方案,把原来的填空题变成选择题。这样做,既降低了难度,又增长了见识,还结识了高人。
7.29《论语》解惑之九十:互乡难与言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互乡”显然指的是某地。有一种说法认为,古之“互乡”、“厄台”、“弦歌台”、孔子墓“射冢”、“弩台”皆为一处。
想当年,孔子被困陈、蔡之间。孔子被困的地方既不是陈国,也不是蔡国,而是陈、蔡两国交界的权力真空地带。这是一棵葫芦爬两国的小地方,也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这个地方没有正式的名称,大家都称之为“互乡”,意思是“两不管地带”。后来,因孔子在此有厄,所以,又叫“厄台”、“弦歌台”。
从这个角度看,“互乡难与言”就可以翻译成“陈蔡‘两不管’地带的人,不讲理,难沟通”。即便如此,孔子仍然高高兴兴地接见这里的一些年轻人。尤其是被困之后,孔子在危难之中,仍然坚持接见、指导、教育他们,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7.30《论语》解惑之九十一:斯仁至矣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的意思是,仁离我们不远,只要这一时想做到仁,就能做到仁;只要在这一事上想做到仁,就能够做到仁。“斯仁”指的是“一时一事的仁”。
理能顿悟,事须渐修。显然,悟到了“仁”的道理,只是成“仁”的起点。而“仁”的实践还很漫长,需要时时事事长期落实和坚持。
在众多弟子中,只有颜回能够“三月不违仁”,由此可见,修行的路还是非常难熬的。
7.33《论语》解惑之九十二:文?莫!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里的文,指的是谥号。按周公对谥号的解释:经天纬地曰文,敏而好学曰文。大家都认为孔子的谥号应该是“文”,孔子于是说:“谥号‘文’?不敢当!我与大家都差不多呀。尤其是践行君子理念方面,我还没有做到。”在这里,孔子并非假意推辞,故作谦虚,而是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欠缺与不足。
凡夫浅薄鄙陋,一知半解,就沾沾自喜。圣贤敬畏天命,畏惧未知,所以始终谦虚。
8.9论语解惑之九十三:不可使,知之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常见的解释是:命令老百姓去做就好了,不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但是,孔子是万世师表,致力于开启民智,又怎会愚弄百姓?
孔子初到卫国,看以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非常高兴地对驾车的冉有说:“人真多呀。”冉有说:“人多,然后需要做什么?”孔子说:“让大家富起来。”冉有问:“富了,然后做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显然,孔子是注重教化百姓的。
仔细分析原文,我们可以这样来划分句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能够执行命令,就让他们去做;不能很好地执行命令,就让他们明白道理。”
8.10《论语》解惑之九十四:好勇疾贫
马克思说: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
孔子说:“好勇疾贫,乱也。”资本家“勇于贪婪”,见到利润就甘冒风险;资本“疾贫”,会造成“饽饽往肉里滚”的马太效应,因此,资本主义必然会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对个人而言,“好勇”就是胆子大,“疾贫”就是眼里只有金钱。其结果,就会出现公开抢劫、金融诈骗、巧取豪夺等乱子。
8.10《论语》解惑之九十五: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疾之”就是怪罪、逼仄,“已甚”就是太过分了。逼仄过重,就会闹出乱子。这好像是普世的,通用的规律。
犹太人不懂这个道理,为囤积财富,宁肯牺牲周围人的一切,所以他们几千年来到处惹是生非,最终把自己弄得无立锥之地,到处流浪。
所以,真正的大智慧是“共建共享”“损有余而补不足”“得饶人处且饶人”。
8.11《论语》解惑之九十六:骄吝不足观
周公有经天纬地之才,不仅能够安天下,而且在天文历法、礼乐制度等方面,有许多开创性的成就。孔子却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骄是精神上“自我满足,不求上进”,吝是物质上“永不满足,追求不止”。骄与吝放在一起,就是放弃理想信念,追求物质享受。
所以,孔子认为:无论成就多大、名声多好,只要骄且吝,此人就不值一提了。
8.13《论语》解惑之九十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好学”是《论语》中常见的词,孔子认为做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才算好学,“好学”指向的内容是“道”。这样一来,“笃信”指向的内容也应该是“道”,后面的“守死”指向的内容也应该是“道”,善道指向的内容也应该是“道”。
所以,原句的意思是:笃信(道),好学(道),守死(道),善导(道)。这是“从信到学,再到守,再到导”的层层递进关系。先要信道,然后学道,后来要与道融为一体,最后,还要善于弘扬道。
8.14《论语》解惑之九十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句话在《论语》中出现两次。显然,这又是编撰《论语》的先贤们强调的重点内容。
孔子小时候家贫,几乎精通所有的生存技能。但是,樊迟请教种庄稼的时候,孔子却说:“吾不如老农。”这不是孔子谦虚,而是孔子不做不该做的事情。
孔子兴办私学,教给大家“人伦之道”“修身之道”“管理之道”,培养的是中高级管理人才,与种庄稼没有半点关系。所以,即使孔子拥有很高明的种田技术,也不会教给樊迟的。
某校长教过物理,当领导多年不登讲台,某日心血来潮,要讲一堂示范课给大家听,结果发挥失常,未能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惹来嗤笑。
一把手应该有技术专长,但是不应该展示技术专长。一个没有技术专长的“糊涂蛋”,是不配做一把手的。同样,一个经常炫技的“大明白”,也不配做一把手。一把手的主责主业是“修己安人”。“修己”就是管理好自己的言行,“安人”就是为群众指明道路,搭建舞台,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引领大家干事创业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8.16《论语》解惑之九十九:狂而不直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狂而不直就是“狂傲的人却不直来直去”,侗而不愿就是“稚弱的人却不老实”,悾悾而不信
就是“没有知识的人却不信任他人”
孔子对上述三种情况的人,表示“不理解”。
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都是一个“私”字在作怪。狂傲的人有了私心,就会绕开困难走;幼弱的人见到私利,就会招惹是非;无能的人私欲严重,就会不信任人,甚至怀疑一切。
8.17《论语》解惑之一零零: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里的学后面隐藏了一个道字,即:学(道)如不及。学者,觉也。所觉之道,像达不到,又怕丢失掉。由此可见,孔子已经体会到“道”了。
参照道家和佛家的说法,或可更清楚地让我们有所感悟。
道家认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佛家认为:道是不可言说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
8.18《论语》解惑之一零一: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孔子赞美说:“多么崇高啊!舜、禹拥有天下,却不占有天下(一点也不为自己谋私利)”《道德经》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孔子赞美的,正是舜和禹的这种“玄德”。
按此推理,父母生养子女,最终也要“不与焉”,这才是最高明的“玄德”。
8.19《论语》解惑之一零二: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史记》载: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尧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赴东南西北,测量确定历法,得到每年366天的准确纪年,并制定阴阳合历,指导农业生产。
因此,孔子对尧的评价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在孔子眼里,天的运行规律,被尧发现并予以利用,指导农业生产,这个功劳是“巍巍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