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从小我便是一个缺乏美育的人,因此电影的欣赏是没有得到很好的熏陶的。但是很幸运,初中三年有幸加入影评社,因此进人电影院是很频繁的事。
忘记那会是怎么评论那些看过的电影的了,惟加的这次带读又激起了我重新翻看以前影评的欲望,不知那会的视角会不会带着更多的童真。
说起带孩子进影院,总体一个手就数完了。听完惟加细致地分析了看电影利与弊,以及那么多温馨的小提示之后,着实引发我对孩子看电影的进一步思考。
今年带孩子看过两部影片,一部是准大片《神偷奶爸3》另一部是小众的纪录片《重返狼群》。结果于我和孩子的反应是,前者我看着睡着了,孩子倒是津津有味地看完了,然后故事就这么结束了;后者我全程紧张地和孩子互动讨论,引发孩子的思考,回家立马感触地写了一篇千字影评,然后这部影片深深地印在了我和孩子的心中。
所以,真的不一定大片才是精华。那些小众的记录片人文片反而更适合我们和孩子共赏。
对于电影院的熊孩子,我的观点是,根本没有什么熊孩子只有熊家长。
家长应该对孩子的观影能力有提前预设,自己事先了解这个影片的背景,最好先引导孩子对观影产生一定的兴趣。观影期间及时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津津有味那就让孩子沉浸。如果孩子已经出现观影疲倦,那可以试试能不能引导一下或进行良性干预,如轻声地询问孩子的感受,是不理解还是视觉或听觉疲劳,抑或是那袋爆米花引发了肚子不舒服。总之,没有无缘无故的熊孩子,细心的家长应该都能体察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