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
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被动学习包含: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存留率为5% 、10%、 20%、和30%。主动学习包括: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 75%和90%。
百怪自身的学习,我们同样可以清晰地划分出不同的层次。以阅读为例,从浅到深依次为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摘抄金句、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听书这种便捷新颖,浓缩干货的学习方法看似轻松高效,实则处于被动学习的最浅层。
读原书若是读完,从不回顾思考,只满足于输入的过程。这类学习的知识存留率很低,几天之后就想不起自己读了什么。这种努力会让人盲目追求阅读的速度和数量,让人产生勤奋的感觉,实际上这是低水平的勤奋,投入越多,损失越大。
还有一类人的数量也不少,这类人能够自己阅读,也能做读书笔记或思维导图,但遗憾的是他们的读书笔记往往只是把书中的内容梳理罗列了一番,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大纲。这样自己只是做了简单的搬运工作。他仅仅是简单的知识陈述,与高级别的知识转换有很大的不同。
更深一层的是读书能去实践书中的道理,哪怕有那么一两点内容让生活发生了改变也是很了不起的。因为从这一刻开始,书本中的知识得到了转化。从知道到做到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然而自己知道或是做到是一回事,让别人知道或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心里想的挺明白,讲的时候就开始语无伦次了。如果再让你把知道的东西写下来呢,你可能会觉得根本无从下笔。遇到这种困难才是深度学习真正的开始。因为你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全是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新的知识。
可见“缝接”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接”知识这一步。因此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浅层学习满足收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
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
深度学习的三个步骤:
一,获取高质量的知识,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二,深度缝接新知识,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当一个你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动了别人,他产生的影响力将远比每天都写,但缺乏深入思考要大的多。
三,输出成果去教授,反思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感悟:
听同事讲樊登读书有多好,纠结要不要买樊登读书会员。之所以纠结,是因为我听完一本书,并不知道书中讲了什么,只知道樊登讲了什么,有时候连樊登讲了什么也没听心里多少。并且听的过程神经一直处于绷紧状态,感觉脑子很累,思维跟不上讲书的节奏。看到此文,我不再纠结,因为这属于最浅层的学习。
深度学习是能够内化知识,应用知识。曾经因自己一年读不了几本书而自责,读书的时候遇到枯燥乏味的书也硬着头皮走马观花的过一遍。没有知识的内化,也没有知识的应用。看到此文,我也不再纠结自己的阅读量了,每读一本书,能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这才是读书的目的。
再翻《认知觉醒》,我不觉间放慢了进度,希望有用的信息能在我这里得到内化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