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一句非常走心的话:在因上努力,在果上随缘。虽做到很难,但求尽力而为。
一、作者提到,要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所需要的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力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内醒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正面管教,把和善和坚定融合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人生能力。
二、正面管教的四个标准:
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
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心灵纽带)
3.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
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愿意合作)
和善与坚定并行
“和善”:等于尊重。意味着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
如何尊重孩子?
用语言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才是尊重孩子,比如:“我看得出来,你很生气”。同时相信孩子能够经得起挫折,并能由此培养出对自己的信心,也是尊重孩子。
如何尊重自己?
你虽然不能迫使别人,你尊重的态度对待你,但你可以自己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你自己。走开,就是你以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这样做也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最好的榜样。在处理一个问题之前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直到能够用理性来思考时再解决问题才有意义。这也是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一项重要技能。
试着用下面的说话模板来套用:
宝贝,很抱歉你生这么大的气。尊重你的感受,但我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时,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我爱你,愿意和你在一起,因此当你觉得你能够做到尊重我时,就来告诉我,我会很乐意和你一起找出处理你的怒气的其他方法。然后我们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找出对你我都尊重的解决办法上。
“坚定”:尊重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
制定和实施限制是要让孩子参与进来:让孩子参与讨论,意味着要让孩子说的比你多,至少和你说的一样,什么甚至是重要的?需要什么样的限制?每个人为实施限制,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可以结合《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来启发性的发问:发生什么事,你觉得原因是什么?咱们接下来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要如何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三、关注于解决问题
当你想准备要惩罚孩子的时候,问一下自己: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伤人,还是帮人?解决问题是为了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孩子要学会的是“要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
解决问题之前,先积极的暂停。
积极的暂停是对于情绪的一个缓和,如果我们带着情绪,不能冷静下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需要遵循的原则:
1.花时间训练
在家里给自己或是孩子,让孩子自己制造一个“积极的暂停”的区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头脑风暴,让这个区域做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如果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先去这里放松下:读书、玩玩具、听音乐等。
我们需要改变一个观念:孩子不是遭到惩罚,才能做得更好。而是当他们自己感觉好起来,这样才能做得更好。
2.事先和孩子商量好一个计划
让孩子了解“积极的暂停”的意义,不是在家庭会议上,做“积极的暂停的好处”为主题的头脑风暴,然后父母先做好榜样。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说:“我想我要去去“积极的暂停”区域。”当你做出了榜样,表明“暂停”并不是什么坏事。
3.最后一点很重要,要教给孩子,当他们的感觉好起来之后,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就要紧跟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时候就可以做一些启发式问题来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我们要帮助孩子探讨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与把后果强加给孩子,有极大的不同。探讨,要求孩子参与进来,自己思考,自己把事情想清楚,并且确定对他们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想要什么。
其最终结果是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后果。把后果强加给孩子,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反叛和戒备心理,而不是探索式的思考。要帮助孩子探讨问题,关键是要停止告诉孩子们答案,并且开始问启发式问题。
典型的启发式问题
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
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那件事情的发生?
你从这件事情中学到了什么?
你怎样才能把自己学到的东西用于将来?
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你会注意到,这里没有建议你问“为什么”的问题。原因是“为什么”听起来像是在指责,并且会导致孩子的戒备心。同时在开启启发式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几个点:
1.保持开放听取不一样的想法,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2.如果你和孩子中有任何一个人情绪烦躁,就不能提问(待平静下来)
3.发自内心的提问,表达出你的同情和接纳。
四、如何帮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1.面对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
(孩子的解读方式: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这时候家长会感觉心烦,恼怒,着急,愧疚。
解决方法:
通过让孩子参与一个有用的任务,转移孩子的行为,比如文章中的例子:四岁女孩在妈妈打电话时频频打岔,妈妈通过让她看秒针过三圈的时候,打完电话。(是否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角色互换,让她体验自主和被人打扰的感觉)
安排特殊时光,建立日常惯例。比如每周日下午固定下来与孩子的独处时光。
定期召开家庭会议,设定无言的暗号。
2.面对寻求权力的孩子
(孩子的错误解读方式:只有我说了算,我才有归属感),这时候家长会被激怒,受到了挑战,受到了威胁,被击败。
解决方法:
承认你不能强迫孩子,既不能开战也不要投降,而是撤离冲突,让自己冷静下来,坚定而和善。
让日常惯例说了算,相互尊重,给予有限制的选择。
坚持到底,鼓励孩子,引导孩子,把权力放在积极的方面。
3.面对报复的孩子
(孩子的错误解读方式: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这时候家长会感觉到受伤害、失望、厌恶。
解决方法:
共情:“你的行为告诉我,你一定受到了伤害,能和我谈谈吗?”,然后倾听,做出弥补。鼓励他的长处。
4.面对自暴自弃的孩子
(孩子的错误解读方式: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这时候家长会感觉到绝望、无助。
解决方法:
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停止批评,鼓励任何一点点的积极努力。关注孩子的优点。
设置成功的机会。教给孩子技能,示范该怎么做?
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