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是来学习的,不敢妄加点评,我觉得没这个资格。另外,本次活动不是赛课而是研究课和探索课,所以我仅从旁观者的角度说一说观课引发的思考、得到的启发。
一,新课程对教师文本解读能力、驾驭能力和文本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以主题或专题组合文本,其任务并不是单线的,也不是单一的,四个核心素养的培树贯彻始终,这其中留足了师生发挥的空间,内容多,任务重,取舍必要性加强,这导致教师的主导性相比之前要加强,教师要把握方向,把文本最有价值的部分挖掘出来。如《赤》和《登》都是统一在古代写景抒情散文或游记这个主题之下,但是,这两篇文本价值差距很大。《登》作为桐城派代表姚鼐的文章,体现了义理考据与文釆的主张,侧重写实。而《赤》侧重写虚,以自然之月,诗歌之月,历史之月,哲理之月,由实入虚,体味人生,人文价值更大,我觉得人文与人性不同,人文更侧重人的情趣、情怀、情思,人文是有温度的,关乎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这就是后三个核心素养体现的人文性。体味苏轼所见,所念,所思,所获,我们发现,苏轼用出游的形式,借境,造境,化境,完成一场自我的精神救赎。这与《荷塘月色》有了相通之处,朱自清也以游的方式得到精神的解脱。出游是暂得于己,还得回到现实,朱自清回到妻儿身边,苏轼杯盘狼藉,都是看破红尘入红尘。生活还是生活,情怀不一样,生命不一样了。
二,新课程对学生读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全方位长期化指导。整读,散读,速读,慢读,粗读,细读,跳读,顺读,漫读,寻读,单读,比读。这么多种读法,需要借用不同内容进行针对性训练。
第三,新教材, 内容多,时间紧,多元化,我觉得我们要解放思想进行课型要改革,打破单一课型,创新课型,如专题和主题阅读课,讨论课,读写一体课等。还要打破课的时空局限和内容局限,立体化,系统化,动态化。做到读写一体,内外融合,师生协作,个性发展。
另外, 要想课上有效率,课下功夫要足,找准上课基点和起点。如除了常规的导学案,我觉得可以加辅学案,资料更丰富一些,进行更加自由的专题拓展和主题深化。
总之,新课程提出了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提供了更多的舞台,供我们去施展才华。感谢《中语参》张老师,感谢大会,给们提供这个学习的机会。同时,祝福所有在座的老师,大家都是有追求的,有情怀的,有理想的,有责任的,因为有你有我有我们,语文,未来可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