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需要11分钟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今天,悦兮小栈和各位读友们谈谈读书之道。
我们都知道读书的好处是增长知识,拓宽眼界。爱书如命的人,恨不得与书融为一体;好读书的人,大多博览各类书籍,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连不成体系;善读书的人,时常带着一层目的性扎在书海里,勾勾画画,摘抄一两段,便是完事;还有一部分人,读书就是翻阅豆瓣书评,如此表示这本书看过了,自诩读过很多书,便扣上“文化人”的帽子。
归根到底,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读书真正意义上能带给我们什么?这个问题想必千人有千种回答。
然而,我所崇尚的读书之道是无功利性读书。
什么是“无功利性读书”?
01
读书比的不是阅读量,也不是夸夸其谈地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博学
犹太人一年的阅读量平均是60本,这个已不是什么惊叹之事。对比那些给自己制定书单的人来说,区别也并不大,同样达成一定的阅读量,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读书不在于多少,读通读透一本经典之作,大概是要花费很长时间。有些书经得起时间的锤炼,等过段时间,便真能体味其中深意,这种感觉好似坠入”桃花源“。还有能常与书打交道的人,未必真是”博学“,实则敷于表面,只是让自己看起来很优秀。一个真正的文人墨客事实上是孤独的,他们巡视语言带来的优越感,化为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在无言的架构里对抗现实的不公。
02
承认自己不曾历经沧桑,承认自己在浩瀚书海面前的无知
我们最大的无知是说自己很了解自己,你真的能看清自己吗?不要总以为自己经历点事就明白人世荒凉,我之浮萍。你所经历的书中人何尝不是在经历。”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天者,是知之盛也。“同样,知道得多未必就能超越,一个人真正的力量并不是表现在他有某种卓越的才华,某种炫耀的技巧,而是一种和缓的凝聚力。
03
读书的最终不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文化人”,而是在阅读地潜移默化中我似乎能找到自己。
总有一本书能影响我们的一生,甚至塑造我们的人格。这份虔诚随着岁月流逝而愈加洗练,因为书中的某句话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在自身思考的广度中,我选择了这条未知之路。那个终点的自己填补着我们的期待与不安,向我们招手。
04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我们读书无非是“乘物以游心。”
如果赶路太累,不如停下脚步窃读一下吧。穿透博大深沉的夜,具有同等博大深沉的思想。让我们的灵魂有了休憩之所,书海寄余生,想必是快哉!
05
重制一种理性的秩序,远离外界的喧嚣,让自己回归宁静
我们的智性在一个群体文化氛围中渐渐失去了判断力,无法保持清澈的思考。例如社交的压力,围观的压力,趋同的压力,角色的压力,对话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最终丧失自由,带着沉重的镣铐,艰难前行。此时书便成了我们的去处。
06
体悟书中不一样的人生,呼唤人性中的普世心
读完《时间倒流的女孩》时,我感受到生命的结束只有朋友和家人在乎,对于其他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结局。我们在这一生,依旧能够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是幸运的;还有一些人身不由己,用遗憾来告别。也许你不曾懂,书会告诉你答案,感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盘符一个逐渐凋落的生命里?
07
和他们“对话”
纪录片《十三邀》做过许多期与各类人物的访谈,观众从他们的言语中观察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书似乎给我们敲开了一扇“拜访”的门,你们从未见面,但总能止步在某个角落,切磋一番,当然这里的书籍必指名家经典之作。
08
生活也是一种“读”
读完书是不是该回到现实之中,品一品生活的味道。英国著名诗人约翰·多恩布道在他的词中写道: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
欧洲就减小
如同一个山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生活甘之如饴,但总要找寻些什么,只有自己知道。
如果真能赋予我一份崇高的职业,我愿意成为一个“偷书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