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天继续学习了冯友兰老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之老庄哲学篇。
此一章节的内容,也是我非常之兴趣之所在。历来,我都想一睹《老子》即《道德经》的“芳容”以及思考其何其伟大之处。
大约在三四年前,我就在公司“图书角”看过一本解说版的《道德经》,但,可能限于当时的阅历和水平,一时间,之知其文,不明其深意。我亦知自己慧根尚浅,对于如此高深之大道,唯有束之高阁之下策。
现在想来,实属才疏学浅,虽不至如“下士闻道,大笑之”之荒诞不羁,但也离“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相离甚远,惭愧,惭愧。
而今对于经典名著,我却视之如珍宝般的存在,不禁感叹: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管我看与不看,经典就在那里,巍然而立,咫尺天涯又近在眼前。就看自己的造化和修为,能否感之、悟之、达之。
老子曰谁?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疑处,司马迁将老聃与李耳同谓乃一人,且记载其人近乎于一位“大隐士以及非凡之人,相传活了一百六十岁”,这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冯友兰先生,则认为著述《老子》即《道德经》的人实则就是李耳,而李耳是历史上有记载的人,当然,也是一位“隐士”,而老聃,则更像是一位传说中的人物,生卒年不详。
犹记得在《老子》中,有这样一句话: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原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也却有来处,而这来处就是老子的《道德经》,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基呀!
与人为善,就是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传当年孔子曾在周游列国的讲学传道授业途中,有幸遇见老子,曾也向其问道,这样一来,孔子便也算是老子的学生。
大圣天师,也虚心求学,可见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话说回来,人生在世,还得该如老子所说的那样,多做善事,“不以善小而不为,不已恶小而为之。”
因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之中的道,就是天地万物,浩瀚宇宙的运作规律,在天道面前,是不分恶人还是自己的血亲手足,都一视同仁,但是上天总眷顾那些得道并实践之人。
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哲学史》的学习还未完待续,匆匆三言两语,概莫能与人语的。
期待明天继续阅读冯老精彩的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