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生老病死而言,人总有羽化升天的那一天。
就上班退休而言,人总有悬车告老的那一天。
大江东去,后浪滚滚推前浪,浪涛腾跃成千古!没办法,任何事物都是有周期的,人的出生入死抑或入职与离场亦然,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6月14日下午,我正在开会,突然收到单位人事工作人员给我发的一条信息,说是让我确认退休年龄人员信息,并且本人签字。一瞬间,心里五味杂陈。虽然早就知道自己是明年的年底退休,但提前一年半就收到相关信息,还是颇感意外的。不过,这也意味着退休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换言之,进入倒计时阶段。
15日去确认,和我一样都是明年退休还有两个人,不复杂,我们每个人的相关信息都是表格里面的一行字,几秒钟就确认好了。1986年参加工作,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迄今已经工作了整整37年,真是弹指一挥间啊!平时基本上没有觉得自己很老,每年工作任务的完成大体上也相当于平均数的2倍,从工作效能看也表明还是能够和年轻人(相对意义的)那样冲锋陷阵,可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在赶职业生涯的末班车而且马上就到终点站了。
在家里我是甩手掌柜,但在单位却是老当益壮。记得今年春节后有个聚会,是接待江苏那边的人,我们单位的一把手也参加了,他还跟人家说我是“主心骨”。转眼就不需要工作了?我现在还不清楚是否会发生一系列的落差。我知道外地很多机关、国企、事业单位有些人在55岁乃至50岁就“靠边站”,不用上班,收入也没有少多少,但我们没有这种“过渡期”以做到心理调适,如果是泾渭分明的瞬间迭代,不适应估计是在所难免了。
不过,从现在开始我要学会自我调适了。首先,我们老同学陆陆续续开始退休了,大势所趋,不必恋战。今年4月份,大学老同学就有3个退休了,在此之前女同学中退休的也好几个了,我比他们晚一年半还多,有足够时间把退休后的美好生活想得丰富一点,把退休后可能的收入落差、责任落差、价值落差等想得糟糕一点。其次,自己单位的头头说让我“退而不休”,继续发挥余热,还有一个单位的头头让我退了后去“帮忙”,我现在还在观望,万一到时候还没有完全适应,也可以通过这种过渡性办法加以调节。
转念一想,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必然是在代际传承中有所继承,有所创新,并不断实现超越的。无论是一个家庭、一个单位,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逐渐老去的旧有的那一代人,身体机能严重退化、对新生事物的敏感程度变差、工作中的锐气与勇气也不复当年,就不再是“栋梁”,不再是“主心骨”,这是正常现象。一代新人胜旧人,年老者退出岗位,让年轻人顶上去,更有利于事业的发展。
换一个角度看,老同志如期退休,颐养天年,对老同志也是善莫大焉。截止2022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是77.93岁,上海人口预期寿命为83.18岁,其中男性80.84岁,女性85.66岁。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2022年上海户籍人口1505.19万人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53.66万人,占总人口的36.8%;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3.17万人,占总人口的17.5%;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83.15万人,占总人口的5.5%;10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528人,其中男性887人,女性2641人。由此可见,在上海男同志退休后的所谓“余生”平均是21年,如果真的“退而不休”,再干一个几年,相当于压缩了据说是一生中幸福指数最高的60-70岁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时光。
其实,对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而言,要继续保持高强度的工作模式,并持续作出有意义的贡献,也是力有不逮。年纪上去后,比不得年轻人的生龙活虎和意气风发,常常是受各种病痛的困扰和折磨。同样是上海2022年的数据,老年人口死亡比重最高的前三种疾病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内营代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分别占老年人口死因的47.4%、25.0%和7.4%。很多有一定年纪的人可能有一个比较,前面三分之一基本上不去医院,中间三分之一偶尔去,后面的三分之一,也就是年纪到了七老八十,可能是百病缠身,甚至要出一个远门都困难重重,出门往往就是医院。即使生病不多,企图心、创造力、耐久性,和年轻人相比,那也是差距大了去了,何必逆势而为呢?
既然退休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还是平常心对待吧,在一如既往的工作中静待那一天的到来,既不恐慌、不焦虑,也不欣喜、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