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瀹茗啜香。静下来了,就可以想点事情。理理思绪,发现近来被茶友们问的较多的一个问题是与紫砂壶有关的一些事情。今儿个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被誉为“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的紫砂壶。想到哪聊到哪,今天聊不完,咱们以后有机会再继续。
紫砂陶器产自江苏宜兴,《辞海》对紫砂陶器的定义是:“紫砂陶器是用紫砂泥,红泥或绿泥等制成的质地较坚硬的陶制品,陶器外部不施釉,经1100°-1180°氧化气氛烧成。”由此点可以看出,一件紫砂器至少要经过1100°的高温烧造方为合格。高温烧造的紫砂器结构致密,接近瓷化,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其器表含有细小颗粒,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
紫砂泥大多是从开采的甲泥矿中精选出来的,它是紫砂土的主要矿源,甲泥在丁蜀地区俗称“夹泥”。制作紫砂陶器的泥料又称五色土,其不是单一的紫色。广义地讲,紫砂泥是紫泥、红泥、绿泥、团泥四种泥料的总称。
紫泥,属泥质粉砂岩,旧称青泥或天青泥,是制作紫砂器的主要原料。红泥,属泥质粉砂岩,红泥可分为紫砂红泥与朱泥两种,是以烧成后呈色命名的一个大类。朱泥制品收缩率高,成品率低,较高的收缩率使得原矿朱泥有“无朱不皱”之称。绿泥,属粉砂质泥岩,也称本山绿泥,其含铁量较低,多与紫泥、红泥配合后作为调配泥使用或用于粉饰紫砂胚体表面。团泥,亦称“段泥”、“缎泥”,是以自然存在状态命名的,不是单一品种矿料,是各种矿料的共生状态,一般为绿泥和紫泥共生,烧成颜色多呈黄锻色调。同一泥料当中含砂量越多,收缩率越小;含砂量越小,收缩率越大。收缩率小的泥料所制壶的成品率就高,收缩率大的泥料所制壶的成品率就低。泥料中的含铁量决定了紫砂器烧成的色泽,铁含量越高,呈色越深。紫砂器在正常的烧成气氛中,随着温度的变化,胎质呈色也会产生深浅不一的变化,烧结温度越高,器物的颜色就会越重。同一泥料在不同的烧成气氛下,胎体色泽也会产生变化。
清代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对紫砂制壶的色泽曾作过贴切描述:“夫泥色之变,乍阴乍阳,忽葡萄而绀紫,倏桔柚而苍黄。摇嫩绿于新桐,晓滴琅玕之翠;积流黄于葵露,暗飘金粟之香。或黄白堆砂,结哀梨兮可啖;或青坚在骨,涂髹汁兮生光。彼瑰琦之窑变,匪一色之可名。如铁如石,胡玉胡金。备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
客观地讲,用紫砂壶泡茶,并不是它可以使茶变得比其它沏茶器沏出的茶汤好喝我们才用,原因是在明代,紫砂壶的朴拙与生俱来地带着一股幽野之气,与其时文人审美契合。昆石美玉,商鼎周彝,笔墨纸砚,梅兰竹菊都是文人身边的爱物,但是在使用的频繁度、亲切度上它们都无法与紫砂壶媲美。尤其是当壶中注入热水令壶有了温度后,壶与人的亲近感就更强了,这一点是其他物件所不具备的。
版权声明:本文为简书"耕而陶的茶"原创撰写,欢迎茶友在简书上转发,交流茶知识。但,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