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得这是第多少次翻看《红楼梦》。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因其每个字里行间,都有着令人着迷的不朽魅力,令人百读不厌。
犹记得儿时翻看的,是一本带插画和注音的版本,用着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宝哥哥和林妹妹的曲折爱情故事。
长大了,当自己能读懂原著了,当昔日脑海中的画面被改编到了荧屏上,林妹妹的形象也更加的鲜活了。再后来拜读了蒋勋大师长达七册的红楼解读,逐字逐句的解析到了骨髓,一本书仿佛也在那一刻读活了。
越来越认同那句话,真正的读懂一本书,需要的是年龄和阅历。当经历了几段感情,当经受着职场的蹂躏,当经历着社会的打磨,今天再次拾起这书卷,方能真切的感受其深邃的厚重感,感受那“字字看来皆是血”,体会到那“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楼太大,倘若细细讲来,几个昼夜都说不完,今天只信笔聊聊那红楼中的灵魂人物,黛玉妹妹吧。
小时候读《红楼》,脑海中黛玉是一个爱哭鼻子的邻家小姐姐;后来上学了,再读《红楼》,感觉黛玉是身边某个情窦初开的女同学;上大学后,觉得黛玉是我某个敏感而伤春悲秋的女朋友。仿佛随着年龄的增长,书中的黛玉也逐渐长大,其实更是我对她的感知更加的鲜明。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原著中黛玉出场时的描写,曹先生不愧是大家,寥寥数语,精辟独到,入木三分。
纵观全书,黛玉也是一个可怜之人,年幼丧母,寄人篱下,前路渺茫,但是,中国的古话,有道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最终红颜早逝,含恨而终,与她那敏感,孤僻的性格也是分不开的。
如今经历了人生的一波三折,回首相望,不觉间已是而立之年。试想若是今日,有一个黛玉一般敏感孤僻又小性儿的女朋友,纵使如她那般美若天仙,也决不会愿与之相伴终生的。无他,长大了,经历多了,明白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女人了,至少,明白自己不需要什么了。
年少时手中的红楼,黛玉是那般的我见犹怜。可是现在看来,却觉得那样的不受待见,多愁善感,悲观消极,处事孤傲,言语刻薄,敏感多心又小性儿……诚然,我羡慕她的超凡脱俗的美貌,也深佩那古今卓绝的咏絮之才,可是却真心不愿和这样的人相处。
越长大越觉得,这个社会,要想河清海晏,四海升平,更需要宝钗那种识得大体,能够左右逢源的人,且不论是否夹杂着些许虚情假意,至少面儿上相处的舒服,如此,夫复何求。
雪芹先生笔下的是经得起岁月打磨的经典,其中人物也必然经得起经年累月的琢磨推敲。某不才,后学晚辈,不敢妄加评议如此经典的文学形象,更没有多少贬低的意思,只是回顾这三十个不深不浅的春秋,回忆这形形色色的过客,有感而发罢了。
有人说,一个家庭里,女人的性格与气度,就是这个家庭的风水。如果我是宝玉,我是真的会选择宝钗,对于宝玉,对于贾府,这样的选择想必都是正确而积极的。毕竟有一个能左右逢源,照顾周全的当家少奶奶,亦是贾府的福气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如果有可能,希望将来遇到的那个人,
纵使不能天仙咏絮才如黛,亦愿温润如水性如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