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和同学争论,中国的传统文化,西方的传统文化,又有什么区别?许多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上下几千年,研究的是触摸不到的深处,是放在心底里的情呀,是放在高处,搁在高处,书本,博物馆能看到的地方。外国的建筑更接近我们的生活,我们更触摸得到,所以我们对华美的外国的建筑有着追求。但是,我们对中国的建筑,我们只是观赏,我们只是遥远的看着,如今戏曲,同样是这样。
我的姐姐曾经做过对广州粤剧文化调查的相关内容,不得不说,看后真是令人大失所望,即内容并不直是各位看客心里直观感受,大多数人的脑袋,像是被禁锢住了一样,念叨着一些像紧箍咒的话语,粤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值得欣赏,其的值得传承。平日里看过几次戏剧,又去了解过多少,他们并,一无所知,如此这般,又岂不让人心寒。甚至现在的学生即使有一定的文化常识,也会把它当作看成老奶奶老爷爷的文化活动,并不能把它当做青少年的,活动首选。
不是从心底里的期待,就不会有心里的认同,只是盲目地念叨着那几句,又有何意思呢?如果同样是一场音乐会,中国戏曲会,请问大多数人会怎样选择呢?大概会选择音乐会吧,为什么?两者同样是艺术,甚至戏曲更兼具视觉震撼与冲击效果,那为什么我们更愿意选择音乐会呢?
其实第一便是语言语音语调的问题。戏曲,以演员独特的嗓音,搭配着二胡,锣等,乐器,组成一种,独特的戏剧效果。但是我们只能听到咿咿呀呀,我们只能看到演员在上面,左摆右摆。不是他们演的不好,而是我们接触的太少,而是我们没有听懂,我们难以真正触摸到他们的精髓。
第二,便是戏曲的创新与发展。笔者认为,戏曲的改良与发展应该具有前期的铺垫,文学常识非常重要。不论是生旦净丑的介绍还是特殊的剧种的文学铺垫,我们要有一定的基础,才能得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便是,各大戏曲剧院开放程度,除非重大的接待礼仪方面会开放,节假日会开放,日常生活并没有到达频繁举办文化表演宣传作用,远不如同样是进行科普进行传承的博物馆。我认为如果想要增强本市甚至民族对于戏曲的一种关注程度,直面的问题便是开放问题。我们是从能够直截了当地观察,把观看戏曲当做日常的生活,或者把它当做一种约定俗成,像日本的庙会,具有文化气息,让人更能去接受一种,文化。
第四便是教育的问题。孩子对于戏曲传统文化活动的界定与年纪有很大关系,许多对社会的看法在小小年纪,便能形成。那么现在在这个被电子设备,被互联网,被各类的英雄科幻青春喜剧的影片占据的文化市场,还有我们的戏曲什么发展空间?将戏曲活动纳入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课程中,用崭新的一种文化教育的方式,类似于学生自演或自编自演,戏曲话本中特殊的角色或情节,进行加工改编进行传承,也是非常必要的。
这是令我们骄傲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不愿它在未来被供奉在高处,或被埋在低处,遗忘,像教科书里面的历史,终归会被人遗忘,终归会被人看出是一种永久的东西,一种不会触碰到的东西。它不是全世界每个人的瑰宝,而是教科书里那僵硬冰冷的文字。它不是特殊的表演,艺术者内心的追求,内心的圣地,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打从心底里认同的属于中国的全民参与全民传承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