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去北师大听课,因为交通问题,迟到了几分钟,朋友们也都在了,不过整个教室的人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不爽和鄙视气息,但我并没有十分在意。
三节课听的迷迷糊糊的,因为天气热,我有劳累,为了保持身型我还在健身节食,整个人觉得晕晕乎乎的,只想赶紧回家休息。
但冲突在不经意间因为我的一句话引发了。
毕业季即将到来,每个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来为了这一天精心准备着,那一天,学生们即将告别充满意义的学习生活,老师们则要给自己栽培的学生授予学位,并轻轻地把他们帽子上的穗儿从一遍拨到另一边,温柔的告诉他们,恭喜毕业。
这一天很重要,就算是再忙再没有档期的老师,这一天缺席也十分的不妥当。
北师大有位于丹老师,对,就是大家喜闻乐见,在百家讲坛讲论语的那位学术美女于丹。我上高中的时候,迷她迷到不行,比喜欢各种明星还要喜欢。
对,于丹老师的语言能力是我最仰慕的,一个人得读多少书,才能说出那样美好的话啊。
但那个时候对学术是陌生的,对于意识形态的边界也是无感的,对于思想的角度更是没有认知。只是觉得,这样解读论语,是一种太棒的方式。
后来读了很多不同的观点,逐渐有了一个模糊的认知,毕竟,于丹老师解读论语之后大火,自然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有人批判她的学术,有人批判她的为人,更有甚者,公开联名要求于丹老师“下课”。
这都是我当年全部经历过的事情,一个人需要有才华,还要有一定的定力,才能经受得住浪潮一般的非议。
上大学之后,我投入了基于实践的学习,无暇顾及圣贤之书,唯一不变的却是对古典文学的喜爱,比如,我一直坚持在练字,在读书。
几年之后我参加工作,工作单位正好在北师大旁边,工作虽忙,但也有去北师大学习的近水楼台之势,这两年,没少去蹭课,结识了一群醉心于学术的可爱人儿,能让他们争得面红耳赤的只有学问,或者一本书,一副字。
每次去上课,就好像给精神洗了个澡一般,清风拂面,没了现实中的勾心斗角和满身的铜臭。
昨天听的是左传,文学院的院长主讲,下课之前他说起毕业典礼的事儿,说自己无论如何都会参加。在一起的L君听了,便感慨于丹老师,人在山西太原,为了学生,专程赶回,毕业典礼一结束,再返回山西。
我们都不禁感慨,毕业典礼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啊,但感慨也是有时效的,我总得转移一点话题。既然说起了于丹老师,那么我只得把这两年我在单位里,看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说了出来。
我且说:“于丹老师的风格是政府机关非常中意的,因此经常被这些地方请去讲课。”除此之外,没有多说一句。
但L君的思维却一下子发散了,好像我说了什么大不韪的话一样,就说有的人眼红,见不得别人好,背后说别人不行.......种种,旁边的老王也好像有些按捺不住,加入了嘴炮的战斗。
我只说了一个现象,并没有评论,却得到一个这样的回应,内心自然是不爽的,与他们争论了几句,对他们的态度确有不满,我也不想掩饰。
然而对话还是在一种极其让人不爽的状态下结束了,我知道我很快就会不在意了, 但是那一刻的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十分真实的不舒服。
这样的“不舒服”我感受过很多次了,但是我的习惯往往是“在自己身上找问题”。
毫无例外的,这次我还是这么做了。
我想,也许我说话应该更婉转,把自己推得干净一点,也就不会引得他们把话锋都针对我了;我还想,也许,是我今天迟到了,让他们在内心里对我有一些不屑和不满等等......这都是我的问题。
这样的自我反思,能够帮助我完善自己的行为和谈吐,但是有一个副作用,那就是我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缺失主见,久而久之,内心里还会生出许多委屈来,扭曲我的个性。
所以这种问题的处理,就设计到了一个“程度”的问题。反思到什么程度,争取到什程度,决定着我的个性和风格,但这一切的背后,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一个人,如何才能得到别人真正的尊重?
有人靠钱,有人靠势,还有人靠技能,我应该靠什么呢?我究竟在哪里跟他们不一样?我的优势在哪里?我承受的界限在哪?....都是我自我完善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还是能力吧,我此刻是这样想,或许每个人与众不同的能力,才是行走在世界上最好护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