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群里,某妈分享了一篇她儿子同学写的小散文,文笔优美清新,通过景物描写抒发出内心的真实情感。众妈妈一致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赏。
某妈激动地点评:为什么优秀的总是别人家的孩子?我家的娃连作文都写不象样,人家已经开始写唯美散文了!
我正准备吐槽我家的娃,又看见另一网友在她的公众号里发布她女儿写的小说,文字和情节几乎达到了网络小说的水准。如果不是之前了解作者的情况,恐怕没几个人能看出这是一11岁小朋友的作品。
不由得感叹,现在的牛娃太多。作为家长,在感叹之余,难免会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对比之后,黯然神伤。
在这个争先恐后的时代,孩子是战场上拼搏的勇士,家长则是场外高度紧张的指挥官。作为养育孩子的主力军,妈妈们脸上的表情是焦虑的,心里的感受是焦虑的;讨论的话题是焦虑的;就连呼出的气息也漂浮着焦虑的因子。
而这些焦虑,一部分来源于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一部分来源于同他人的比较。
虽然我们都明白不能经常拿自己孩子跟别人作比较这个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面对娃娃状况低迷拒绝配合我们的时候,气不打一出,难免脱口说出“你看看人家****”这句最具中国特色的教育金句。
其实,每次不小心说出这句话,我都会在心里狠狠地鄙视自己。因为这不仅是一句气话、一句废话,更是一句有毒的话!
家长们试图用比较法和刺激法来让孩子“知耻而后勇”,但经常这样做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信心,也可能让他们变得自卑易妒。敏感些的孩子甚至会想:“什么都是别人好,那妈妈是不是只爱别人,不爱我了呀?”
在比较和置疑声中长大的孩子,内心会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成人后,他们容易走向两种极端,或者拼命力求完美以获得周围人的认同,或者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表面上看,追求完美似乎是件好事,但心理学研究者告诉我们:过度追求完美很容易导致抑郁症。
试想,如果孩子反过来质问我们:“你为什么没有某某妈漂亮?你为什么没有某某爸有钱?”那我们的心里会有何感受呢?
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闪光点都不尽相同,每个孩子的成长速度和轨迹也不一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引导和鼓励他们不断努力、进步,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然,我们也可以真诚地建议他们向优秀的人学习,但切忌简单粗暴地硬性比较。
如果非要将人生比作一次长跑的话,我觉得比争夺名次更重要的,是坚持在自己的跑道上一路前行。
我们可以把目光放得更远更宽,不用目不转睛紧盯着前面领先的背影。
甚至可以,再放松一些,一边奔跑一边欣赏身旁的风景。毕竟,人生不止功成名就这一项意义。
孩子需要的,是我们无条件的爱、鼓励和信任。而不是把他们当作生产线上的产品,排在一起,比较孰优孰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