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赞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的这个观念,他强调“人贵知己”。了解自己才懂得分寸的拿捏,在尊重他人的同时,才能够真正地爱护自己。
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自制和自知之明。
缺乏独立的人格,一味玩弄人际关系的技巧,总有一天会被看穿“色厉内荏”、“外强中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真实面目,而遭受唾弃。
相反,那些拥有高尚的人格、不屑于玩弄人际关系的人,也许他们我行我素,与周围的谗言献媚格格不入,他们却更受人尊重与敬佩。
虽然在红尘中行走的人们为了避免被伤害,都习惯性地戴上了虚假的面具,但是,每颗心都渴望被真诚的对待。
人贵自知。如果你渴望真实,那么首先要给予别人真实。有些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虚假,紧抓着不肯放下虚假,更加“掩耳盗铃”地以为别人看不出他的虚假。这样就实在不自知的离谱了。
没有自制与自知做基石,没有真诚做筹码,很难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赖的良好关系。
良好的互赖关系有利于促进团队合作,开诚布公,积极互动以及高效能;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享有深厚丰富的情感交流,不断跃进的成长,以及为社会服务奉献的机会。”(史蒂芬.柯维)
在健康的互赖与互动的社会关系中,人们可以获得强有力的社会资源的支持,可以提升自我效能感,会感到安全与被认同。
相反,若无法让良好的人际关系流动起来,人们则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脆弱的、无依无靠的、不安全的、不被认同的、不被在意的,甚至是失败的。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恶性循环。在自我效能感极低的情况下,也就意味着缺乏自制和自知,更加没有能力去建立一个积极的、真诚的、高效能的人际互动关系。
以我个人的生活经验证明,信用是维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最好的纽带。朋友之间若以信用为纽带,那么即便多年不见,朋友间的感情是不会减少的。
反之,若朋友之间本无信用可言,那么一件芝麻大的小事也可能会成为导致关系破裂的导火索,此时即便有再多的解释,也会被认为是借口或废话。
我发现,我们不自制的原因除了不够有修养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对于事情的处理态度和眼界过于短视。比如我们追名夺利,追求眼前的利益和浮华,不为长远打算,不考虑将来的生活或者子孙的利益。
我们不愿意付出耐心花更多的时间来存储信用、情感,我们已经习惯了以速战速决的态度解决一切事物,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然而,人际关系的维系恰恰是细水长流的艺术。
我特别反感以自己的主观臆断他人的想法和需要的行为,更厌恶那些明明自己的错误已经昭然若揭却不愿承担责任的态度!我认为,这也是在不断透支他人对自己的信用储蓄的类型之一。
如果想要被满足自己的实际需要,首先要了解他人的实际需要,并给予帮助和支持。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认知去评判他人的需要和感受,是愚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