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那些尾微不足道却让人痛苦的问题
>> 幸福的本质是一个个不连续的瞬间,所以,没有人能够一直幸福下去,而只能时常幸福一下。
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是种什么病
>> 人的自尊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依赖性自尊”,即通过别人的评判标准来看待自己,在得到别人的赞美与认同时非常开心,在被别人否定和拒绝时嫉妒或难过。会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的人,就属于“依赖性自尊”。第二种是“独立性自尊”,即不再通过外在的评判标准和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而是完全遵照自己的标准和要求来看待自己。但拥有独立性自尊的人,有些时候也会因为给自己制订了过高的标准而产生挫败感。第三种是“无条件自尊”,即不需要任何理由,不需要任何评判标准,完全尊重和接纳自己。只有这种自尊,才是真正的自尊。
>> 因为快乐的本质就是对自我欲望和需求的满足,你必须将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你的人生才可能是幸福的。
>> 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为什么你会越努力越焦虑?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当你做一件事情求快的时候,就代表你对这件事已经失去了兴趣。你想要快点结束它,就去做别的。
>> 就像你对生活放手,不再紧缩自我,不再试图通过努力来抓紧什么的时候,生活便会带给你“安全”和“平静”。
>> 而在这个时候,你的生活才是充实和有意义的。
容易想太多的人怎样获得快乐
>> “想太多”的本质,是一个人总不自觉地将自己过去成长中经历过的负面事件的体验重复且非理性地带入当前的生活情境中。
>> 你喜欢探究自身的心理、人格、情绪等,当然没问题。但问题在于,你不能只用一套理论就试图解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 这种完全“内向化”的思维方式,恰恰是由于“过度自我关注”造成的。所谓“过度自我关注”,就是一个人过度地关注自身,过度地关注自己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成为什么。这种关注持续的时间长了,个体会被自身的种种欲望所裹挟,然后变得格外敏感。
如何正确处理你的负面情绪
>> 情绪管理的本质是在理解和完全接纳自己情绪的前提下,能够理性地思考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 绝大多数的“情绪问题”之所以会成为“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于自身情绪的刻意压制。
>> 情绪管理最终的目的,是令你能够在情绪激动时切断情绪对决策系统的影响,转而理性地思考问题。
>> 你能够学会不管多么悲伤、多么愤怒、多么恐惧,你的行动和选择都是由理性思维所做出的。
如果你是讨好型人格
>> 所以,讨好者想摆脱讨好困境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识到,我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脆弱的孩子了。你是一个成年人,你拥有足够的自理能力。任何一个超过十八岁,没有身体残疾或病症的人,只要还存在“没有父母(或别人)我就活不下去”的想法,都是在逃避责任。
>> 一个人成熟与否的主要标志,就是看他是否建立起了完整的自我边界,是否能够独立地为自己负责。只有孩子才会不停地在意别人有没有关注他,才会要求别人来满足他的需要
你找到所谓的安全感了吗
>> 心理上“未成年”的人,一个重要特征是:在潜意识中将追求“安全感”作为第一需求。
拖延症的确诊与治疗
>> 改变往往都伴随着失去和痛苦,或者说,痛苦本身就是改变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 归根结底,怎样才能让你真正改变,真正成长呢?我想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经历。唯有生活本身,才是真正的生活。唯有你自身的经历才能给予你最真实、最全面的感受和体验,唯有经历才能令你真正理解和体悟从书本上看到的理论和道理。从这个角度来说,体会到什么是生活,你才会明白与之对应的道理。所有的经验只不过是我们对于复杂生活的一个不准确的总结,没有任何道理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生活的本质。
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就老了
>> 人心理的“老化”其实和生理年龄毫无关系,有的人可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老”了。心理老化的表象,是一个人失去了开拓进取的勇气,做任何事情都很保守,偏向于维持现状,甚至是只要事情不变得更糟就好。由此,他从不愿意做任何有风险的事,并且抗拒、畏惧风险。心理老化的本质,是因为这个人的全部精力和全部努力都放在了“维持内心的感受和情绪”上
当你迷茫时,该干些什么?
>> 你需要“平静地独处”。我这些年越来越理解的一件事就是:很多时候,“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加重要。
>> “本我”认为它在努力让大家快乐,“超我”觉得自己在努力让大家在现实社会中生活得更好,“自我”则认为自己在努力协调大家的关系
>> 为什么我在开篇时会说,当你陷入迷茫时,你应该让自己“平静地独处”呢?因为,你需要给自己的内在精神结构一定的时间和机会去沟通、冲突、协调、成长、整合。当你的内在精神结构出现冲突时,你的确是很痛苦的,但这种痛苦本身就是你的自我在整合的过程中
>> 我们甚至可以稍稍偏激地理解为:人格整合的过程,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 但这个时候有人可能会说,那我痛苦了这么久,有很多人痛苦了一辈子,但精神结构却始终没有得到整合。我的确经历了痛苦的过程,但最后并没有完成整合,这是什么原因呢?从根本上来讲,痛苦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的痛苦,另一种是试图逃避痛苦所带来的痛苦。
无法自律的原因,以及有效自律的建议
>> 如果非要给自制力下一个本质性定义的话,其实它指的是一个人对自身与“现实的卓越”的认知能力
>> 人的一切行为在其潜意识里都有一个真正的动机,你拥有了动机,自然会努力去行动。如果你没有这个动机,不管别人怎样督促你努力,你依旧很难付出行动。所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先了解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他权衡利弊之后的最佳选择。
怎样对抗你心中的虚无主义?
>> 从“绝对主义”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但问题是,我们的生物需求和感受却是真实存在的。
关于童年阴影,你需要知道的事
>> 过去只是两个字而已,过去只是你的回忆而已,它并不是当下的客观存在,如果你不沉溺于它,那它就不具备伤害你的力量。
PART 2 你是一切的答案
>> 如果你不能接受现实的残酷与不确定性,那么你将永远活在自欺欺人的假象之中。如果你不能正视现实的可能性与机遇,那么你将永远陷入扼杀自我的消沉之中。
>>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努力意味着舍弃快乐、放弃享受,要减少社交,要承受痛苦,要忍耐枯燥,要坚持不断地付出。但对于真正清醒的努力者而言,努力并不是牺牲,也不是意味着要放弃什么,努力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是自我认同感的不断延续,是向着目标不断前进。
>> 努力的前提,是你要先确定你努力的方向是出于你的本心,是你真正想做的事。当你朝着一个你内心并不认同、并不喜欢的方向努力时,你的努力就的确是一种牺牲了,也就是人生的消耗。
>> 人生的旅程就是不断地做出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如果每一个选择都是你清醒且主动的选择,那么,在你的生命中,你就是自己的主宰者,这对你而言是值得骄傲的。
>> 许多人浑浑噩噩就度过了一生,许多人不求上进,许多人痛苦无助,我认为本质的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清醒地意识到并且接受: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孤独”的,一个人拥有什么、失去什么,所做的选择带来的后果是好是坏,全都取决于自身,和别人毫无关系。
>> 当你意识到你自己的行为与你的生活之间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的时候,你就会懂得对自己负责,从而变得自律。
>> 大多数人无法面对“孤独”,他们甚至甘愿坐在集体狂欢的角落里也不愿面对真实的自己。日复一日,他们慢慢就和真正的自己绝缘了,他们就活在了集体的光辉之下,他们就活在了别人的目光里,他们就只会用集体的规则与标准来定义自己。
>> 只有当一个人敢于跳出“集体”,才能够有勇气面对孤独的本质,面对孤独的自己,才能不再依赖别人,才能真正强大,才能真正成长。
>> 当一个人意识到并且接受要为自己负责的时候,才开始真正地活着。
怎样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 你以为你考上了好大学就会开心,但你没有;你以为找到了一个高薪工作就会开心,但你没有;你以为你年纪轻轻就挣了很多钱,在大城市买了房又买了车就会开心,但你没有。你发现,想要开心,快乐这个目标是移动的,当你千辛万苦终于接近这个目标时,他又跑到了很远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 你认为做这件事情很有前途,选择这个职业会让你活得光鲜,成为某种人会很酷,等等,然后就把这件事情设立为你自己的终生目标,然后逼迫自己去为此奋斗,这是不可能快乐的。
>> 如前所述,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不会过度在意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有些人就一定要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才能够开心。
给自己一些改变的时间,带着症状去生活
>> 正因如此,心智上的成熟,和心态上的健康,便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学会接受——接受生命的无常,接受问题永远是解决不完的,接受真实的人生。
如何做到遵从本心,不自欺,不做作
>> 瑞·达利欧的《原则》里有这样一句话:你需要学会区分你的目标和欲望,欲望是那些会阻碍你实现目标的东西。一个人生阅历不够丰富的人,通常是很难拒绝诱惑的,因为很多时候,他连自己的欲望和目标都无法分清。
没有人有资格定义你,同样,你也无权定义别人
>> 解放自己,意味着你意识到自己是无法被定义的。
自由的本质是“放弃控制”
>> “快乐”和“没有痛苦”从来都不意味着幸福,真实才是。
如何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 自信的本质是——正见。正见的意思是,对事物的正确认知与见解。
>> 一个聪明的人知道自己什么当为,什么不当为;何时当为,何时不当为。他不会在那些自己不看重、不感兴趣,也不擅长的领域浪费时间,这才是有智慧的“自信”。
>> 那怎样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正见呢?其实很简单,就是系统性的读书和系统化的思考,如是而已。
>> 现实生活中,我见到的那些真正拥有自信的人,无不对事物有着自己清晰明确、棱角分明的看法。他觉得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在乎就是不在乎。而且,他还有充分且完整的逻辑去解释和支撑自己的观点。而那些不自信的人,通常都没有对于事物清晰明确的评判,他们不敢说自己觉得一件事对还是不对,好还是不好。即便他们能表达出自己感性层面上的倾向,也没有严密的逻辑去支撑和印证他们的观点。
>> 智慧是自信的前提,或者说,自信只是智慧的附带产物。
怎样建立健全人格?
>> 人的自我接纳,是指对“完整”自我的接纳。指的是纯粹地接受自己,而不是用二元对立的视角将自己割裂,在社会价值评判体系中拼命地想要保留所谓“好”的自己,剔除“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