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儿童教我们爱和怎样去爱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幼儿时期的教育是奠定一个人一生成败的基石
孩子喜欢扮演成人角色,是对周围环境的一种学习和模拟,过家家是一种模仿成人行为的游戏。
儿童的独白可以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的思维、动作。几个孩子在一起玩,成人常会发现,他们其实是各玩各的,各说各的,这种方式叫作集体独白,即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不相干。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当家长极度无奈的时候,又有多少次搬出“替罪羊”来哄骗小孩子呢?糖果被小白兔偷吃了,于是小白兔成了无辜的“替罪羊”,电视是被小猴弄坏的,于是小猴成了“替罪羊”……
孩子犯了错,为什么要让小白兔成为“替罪羊”?
长此以往,孩子看问题的角度就会出问题。这样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或犯错误的时候,总是怨天尤人,将错误归于他人,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问题就会反复出现,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
父母们在社交上的“洁癖”,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卡尔·威特认为,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受幼年的生活习惯、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态度影响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性格就是能力,是获取成功的关键。开朗爽快的人,就容易被他人接受,交往的范围就广,可能的人生道路就多;相反,孤僻沉闷的人,交往的范围就窄,不愿与人协作,可能的人生道路就会处于封闭状态。”
应该多给孩子创造与同龄伙伴玩耍的机会,多组织户外活动
家长过分保护孩子,让孩子沉浸在书是温柔的生活中,会让孩子感到不自由,有一种被控制的感觉。
不做温室里孤独的花朵,多为孩子创造与同伴玩耍的机会
中国的独生子女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的孤独感,会让孩子处于一种情感的焦虑和饥渴状态。有的孩子,做梦都想要一个弟弟或妹妹,甚至每天抱着一个毛绒玩具,与它讲悄悄话,把它当作自己的至亲伙伴。有的孩子表面上不想要弟弟妹妹,内心还是渴望有至亲的伙伴。
父母应读懂孩子的心声,多为孩子创造与同伴玩耍的机会,让孩子的内心感受到快乐和充实。
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些阶段存在着泛灵论的特征,即幼儿喜欢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常把玩具当作活的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
所以,父母们看到孩子有上面类似表现,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肆意干扰或阻止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理性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泛灵心理会逐渐消失。
人的记忆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温故而知新。学过的内容只有经过不断重复,才能进入长期记忆。幼儿在最初学习语言的时候,反复重复某个词汇、句子是好现象。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引导孩子,强化记忆掌握更多。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调皮的孩子喜欢探索世界
习惯了规则的成年人看到孩子的一些离奇行为,常会觉得孩子太调皮捣蛋,太让人头疼了,常常会呵斥孩子,惩罚孩子,这样反而更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更不听话。
对于孩子的调皮,家长不要急于训斥孩子,要分析孩子行为的动机是什么,是单纯的调皮,还是好奇心驱使下的探索行为,再决定是劝阻还是因势利导。
家长也要有一颗童心,以小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娱乐中,可以帮助孩子想办法,将孩子的调皮行为转变为有意义的探索活动。
家长要给孩子定规矩,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时间久了就会成为孩子的行为准则。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让孩子了解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
成语是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沿用的固定短语,一般来源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
家长给孩子讲成语故事或历史典故的时候,可以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孩子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参与到故事的情境之中,这样既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又能加深孩子对故事内涵的理解。
注意不宜讲解负面内容的人性残忍、奸诈之类的。 参考《三十六计》
许多电视广告中渗透着浓重的商业气息,容易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会对孩子的价值观造成误导。
一些宣传快餐、方便食品的广告故意将其营养成分夸大,刺激着孩子的消费欲望,会直接诱发孩子的购买行为,导致孩子出现肥胖症、性早熟等问题。有的动画片中间插播卫生巾、泳装或礼品的广告,一些少儿不宜的画面反复出现,给孩子纯洁的精神世界造成污染。
家长切忌将孩子一个人丢在电视机前,看内容不良的广告或动画片,一定要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学会鉴别,不适合孩子观看的节目要马上关掉。
实际上,儿童对效果强的语言敏感,一个孩子学会了一个新词或新段子,会以最快的速度在小伙伴中传播,小伙伴们心领神会,像吸收了新知识一样开心。
孩子通过传播效果强的语句,获得快乐,缓解情绪,家长不必过于干涉。若是脏话,只需心平气和地告诉他,这样讲话不文明,以后不要再讲了。
切忌以语言暴力制止孩子的脏话,如“不许讲,再讲揍扁你的屁股”之类,这样可能更加激发孩子讲脏话的欲望。
家长不能在孩子犯了一点小错误的时候,或者不听话的时候,就反复强调“再不听话警察就要来抓你”这样的话,因为孩子会信以为真,久而久之,会对孩子的认知造成一种错误的引导,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靠恐吓教育孩子听话,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误区。
方便食品中含有各种添加剂,不仅没有营养,而且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造成个子矮小和智力低下等状况。
但是,当孩子又哭又闹地要吃薯片、吃果冻的时候,家长常常会因受不了孩子的哭闹而放弃原则。如何才能让孩子远离方便食品呢?
首先,家长应该了解,孩子正处于口味发展的敏感期,往往为了追求食物的口感和新奇而大快朵颐,帮孩子选择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是很重要的。
为了让孩子远离方便食品,最好的解决方法还是让孩子爱上妈咪做的饭菜。妈咪应该尽量考虑孩子的胃口,在做菜上下点工夫,多查阅资料,做一些色香味俱佳的饭菜。
还可以搞一些小创意,如将点心摆成小动物的形状,将凉菜摆成花朵的形状等,激发孩子的食欲。让孩子感受到妈咪做的菜既好吃,又好看,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
爱上妈咪做的饭菜,孩子自然就对外面的方便食品没有食欲了。
很多年轻的父母有了孩子之后,觉得自己的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了,没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于是产生了深深的焦虑感,这种焦虑很容易在自己的情绪和言谈中表现出来,进而迁怒于孩子。
当自己在家里专心做事的时候,孩子一会儿要吃喝,一会儿要拉撤,一会儿缠着你讲故事,一会儿又要和你“过家家”,当晚上侍弄孩子上床睡觉之后,想做点自己的事情,身体也已经筋疲力尽了。
但是,身为父母,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是脆弱的、敏感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家长必须耐心对待孩子各种各样的需求,给孩子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
大人常常和孩子进行毫无效果的谈话,大人的话充满了批评和指令比如,“你怎么这么笨?”“你为什么总是磨磨蹭蹭的?”“你能不能懂礼貌一点!”孩子则全是否认和争辩,如“花瓶不是我打碎的”“我就是不想吃饭”“你们大人为什么总喜欢冤枉孩子呢”等等。
大人应该学会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要先说出孩子内心的想法,对孩子的心情表示理解,比如,“我知道你很伤心”“我小时候也犯过同样的错误”等,然后再提出合理的建议或意见,要让孩子感受到你是真正关心他的,而不是在命令他
每天干篇一律的洗手、洗脸、吃饭,让孩子觉得十分单调。与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相比,孩子更喜欢充满动感的戏剧场景。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热爱有创意的生活,希望每一天都像阳光下的露珠一样晶莹透亮,闪着耀眼的光。
孩子不喜欢大人总是板着面孔,用同一种语气和他对话,这让他感到无趣和厌烦。与严肃的说教相比,孩子更喜欢新鲜有趣的情境实验。如果能在单调乏味的日常事务中,制造一些有悬念的场景,将孩子带入某种情境中,让孩子在有趣的游戏中去做那些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也许会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情绪体验。
不必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应保持孩子思维的连贯和专注度
教育专家尹建莉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严格,以至于孩子形成了一种强迫性格,在低年级阶段孩子尚能应付,但是到了初中,学习任务很繁重的时候,孩子的心理就崩溃了,无法继续学业。
不断提醒孩子出现的错误,你这里做错了,你那里做错了,应该如何如何……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会变得谨小慎微,遇事犹豫不决,缺乏大胆尝试的勇气,影响日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当幼儿开始独自读书或独自讲故事时,家长一定要用欣赏的态度看孩子,不要打断孩子。如果孩子阅读或讲故事时有个别不准确的地方,妈咪不需要及时纠正,因为纠正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保护孩子思维的连贯和专注度更重要。
孩子真正的乐趣在于探索和发现,而不是闲置自己的双手和大脑
许多妈咪都喜欢“乖娃娃”,妈咪说什么事情该做,“乖娃娃”总是心领神会,按照妈咪说的去做;妈咪说什么不该动,“乖娃娃”立刻止步,绝不会去触碰那些违禁品。
这样的“乖娃娃”让妈咪觉得省心,欣慰。但是多数娃娃并不乖,他们总要去做那些妈咪反复禁止的事情,总要去探索那些被禁止的领域。对他们来说,真正的乐趣在于探索和发现,而不是闲置自己的双手和大脑,俯首帖耳做乖宝贝。
智慧的家长总会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孩子一起探索世界的奥秘,探究“该做”和“不该做”的原因,而不是限制孩子的自由,让孩子产生手脚和心灵都得不到舒展的压抑感。
有许多专家在研究,如何开发孩子的右脑,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如何通过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开发孩子的智力。其实,任何刻意的方法都不如让孩子到自然中去,到音乐中去,到童话故事中去,自由地感受,自由地张开想象的翅膀。只有身处辽阔无边的大自然,孩子才会全神贯注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这个真实的世界。他需要见识各种植物、动物、山川、河流的形象,在大脑中留下印迹。大脑中的形象越多,孩子的想象力越丰富。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爱孩子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如何去做。当孩子紧张不安或兴高采烈时,当孩子感到恐惧、愤怒或大喊大叫时,父母应该知道,是什么激发了他内心的波动。作为最熟悉孩子的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情绪从何而来,是哪些内在的感觉驱动了孩子的情绪,导致了孩子的行为。
父母和孩子对话是一门艺术,父母的语气、表情、动作都在传播一种信号,孩子会通过这种信号去判断父母的情绪和好恶。
父母的焦虑情绪很容易感染到孩子,孩子的情绪、行为常常是父母情绪的晴雨表。
和孩子一起择菜,煎鸡蛋,打扫卫生,修理家具,一边做一边和孩子讲讲做这些事情的要领,顺便讲讲妈咪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妈咪小时候对一些事物的感受,既是美好的亲子体验,也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既增进了母子之间的情感,也增强了孩子做事情的自信心,何乐而不为呢?
支招专家
不怕孩子“帮倒忙”,动手能力从做家务开始
孩子是一张白纸,他通过自己的口、手、五官、大脑,一点一点地认知这个陌生的世界。他看到动画片里那些真真假假的幻想,分不清,于是产生了困惑。
成人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会觉得一切都是约定俗成的,无须更多的解释。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世界的孩子来说,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让他纠结许久。
孩子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是非常执着的,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和勇气,父母一味地敷衍孩子是不可取的。
孩子需要接触不同的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动物、植物的各种形态,倾听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有利于锻炼孩子各种感官的敏锐性,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经常在户外玩耍的孩子,性格活泼、热爱运动、动手能力强,比经常宅在家里的孩子心理更健全,身体更健康,更具自信和力量。
当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父母大呼小叫,互相抱怨,比自己摔了还要心疼。孩子想尝试爬高,家长赶快将孩子拉下来,说:“不要去,那里危险!”
久而久之,成人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孩子的不安全感也会与日俱增,胆子也越来越小了。当孩子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危险时,他的心理问题也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