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只用一节课的时间把略读课文讲完了。
梳理一下课前所做的准备:1.提起两天布置了预习,连续两天布置了读书的任务,并发布在钉钉群。2.提前观看了清华附小的上课视频,他们上课的思路直接影响了我对课文的理解。
讲解略读课文时,思路如下:
1.认识二会字,特别注意形声字方法的迁移运用。
2.概括主要内容:起因、经过和结果。
3.重点抓住经过,不懂就要问,看似如此平常的道理,在私塾时,不懂能问吗?敢问吗?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发现证据的。孙中山又是怎么做的?反映出他怎样的一种品质。
课堂实录:
师:我们平时遇到问题就会问别人,请教老师和长辈,可是,和孙中山一起上学的同学,乃至更久远的年代中的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敢问吗?(生:不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潜藏起来的证据,那个自然段的哪些句子告诉你了,请你仔细发现。
生1:在课文中的第三段:“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师:是的,大家都害怕了,这一句中的那几个词语透露出来这个信息呢?
生2:“吓呆”'霎时"“鸦雀无声”
师:厉害,能够再解释下鸦雀无声是什么意思吗?
生2:“鸦雀无声”就是一点儿声音都没有,学生被吓呆了,不敢发出一点儿声音。
师:还有同学找到其他句子吗?
生3:在课文第四段“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说道。”拿着戒尺和厉声都看出先生很凶,很严厉。
师:先生是对什么现象很严厉呢?
生3:对上课提问这种情况很严厉,要拿戒尺。
师:真是火眼金睛,再请下一个同学分享找到的句子。
生4:在课文的第八段:“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这里可以看出问问题是要挨打的。
师:是的呢,大家真厉害,在文中找出来三处,还有吗?
生5:有,在文中的第一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这里可以看出,先生从来不讲解内容,知识让学生们咿咿呀呀地背书。
(点评:惊喜,是我上这一课时的真实感受,我自己在备课时,只发现了两处,没想到孩子们能够如此用心地从文中发现如此多的藏起来的秘密。同时,这也让我懂得,只有教师认真备课,才能在课堂中看到思维碰撞的火花。上完之后,也就更懂得作者题目的深意:不懂就要问。文章就是围绕孙中山的“问”进行,不懂不能问的种种伏笔都是为了衬托、反衬孙中山的“敢问”,只要大家懂得了这个,孙中山勇敢、好问、好学的品质就不言自明了,同时,孩子们对孙中山的这一品质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4.总结,请学生用起因、经过和结果各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明天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希望遇见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