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父母的都内心安静,教育孩子不会出现太多的偏差,即使略有知识理念层面的不足,稍加学习也就都能胜任。但问题是,做父母的自己心理并非白纸一张。尤其是在孩子成长的头十年里,很多父母开始面对自己的各种心理危机。在这种背景之下,父母内心的纠结和拧巴,带给孩子的,往往是变形的家庭教育。
所有的孩子都躲不开父母的心理底色
从事家庭教育工作久了之后,就会经常审视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心态以及一言一行,随时会跳出来想,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比如,在春节的时候,给小葱买了些适合孩子们玩的小烟花,当我看到小葱有些害怕,不敢去点的时候,会有一些抱怨和不耐烦。就去告诉他,爸爸小时候是怎样玩鞭炮的:挺大个儿的鞭炮,捏着手里,用香点燃,等到快燃尽的时候才扔出去,这样就能让鞭炮在空中爆炸。而在爷爷那时候,二腿脚都是可以拿着手里点的……
做完这种“对比教育”之后,我突然惊醒:我究竟在做什么?!
在孩子放鞭炮这件事儿上,很多父母有不同的做法。有些父母,尤其是妈妈,坚决不让孩子碰这些东西,认为太危险。也有些父母,不仅是不支持孩子玩鞭炮,而且是全面反对鞭炮。这些姿态,都有各自的道理。但也有些爸爸和我一样,在鼓励孩子放鞭炮,这种姿态背后,又是怎样的道理?
当然不完全是所谓的传承节日风俗习惯或者培养男孩子的勇气。我想,更多的是出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需要吧。说通俗点,就是怀旧。说晦涩些,就是借着让孩子认同自己的童年,来完成自己对自己童年的认同。
我这毛病由来已久。刚不是少年之后,就开始恋旧了,这让人看起来有些老气横秋。这对于小葱的成长,会有影响吗?答案是,太有了!
小葱的大名是“梓里”。如果要简单的解释,可以是这样的:这个名字出自“帝都曰京师,故乡曰梓里”(《幼学琼林》),因为小葱出生当年,我正在北京漂泊,怀乡之念甚重。
但我觉得这样的解释还不够,于是就打算写一本书来说明名字的由来。为什么值得写一本书呢?更多的背景是这样,当时的老家在小城边的农村,被划入的城区,面临着拆迁。我小时候所成长的乡村,面临着消逝。不仅如此,整个家乡的农耕时代的文化生态,和全国一样,都面临着一场巨变。所以,我的内心也是终日惶惶。于是,谋划了一本书,要写下我小时候所成长的农村的人和事,从鸟鸣虫叫、树林田野到人文轶事、时代变迁……
在我的这种心理背景之下,除了给小葱起了个这样的名字,还做了很多其他的故乡情怀的输入。我并不确认,这些事情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小葱的成长轨迹,但肯定会有。至少等他年龄再大一些的某一天,会像别人一样问起:梓里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到那时,我不能像原来的计划一样,给他拿出一本书。因为我已经放弃了。不仅因为自己的懒,也不仅因为后来离开了北京回到了家乡,也因为我开始意识到了,我的童年,终究不是小葱的童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我无法把我小时候的精神家园,整个儿地端给他。他会有自己的精神故园。
父母们的心理挑战,是全方位的
说到底,对于小葱的这种故土、怀旧情绪的灌输,源于我内心的惶恐,源于我内心的不安静。这种不安,是因为我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如果归于人们常说的“中年危机”之一种,应该属于那种内心整合度不够。这种不安,在过年这种需要总结和瞻望的时候尤为明显。
每个人的心理背景,从来都不是白纸一张。但是,当一个结婚、生子之后,所面临的却是人生最复杂的心理环境。成就方面的,个人情感方面的,父母关系方面的……一并涌到面前。
在成就方面,父母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关于自我价值感。中年的时候,我们的事业方向已经大概明了,上升空间似乎也看起来已经清晰。很多梦想远大的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理想似乎要烂尾了。对很多人来讲,这是件非常残酷的事情——尤其是在一些功成名就的同龄人的对比之下。
在个人情感方面,有了孩子的父母会发现,当年为爱情而结婚,以为浪漫温馨会长住自己家。结果婚后几年,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生活变得具体而琐碎,爱情的美好已经悄悄不见踪影,只剩下数不清的责任。而自己以为会浪漫到白首的那个人,似乎也越来越懒得疼爱自己,屁大点儿事儿都不让着自己。
另外一方面,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了,对自己的依赖也越来越重。年轻的时候,我们可能和父母斗了很多年,如今,却不得不近距离地去关心他们了。但心结却未必已经全然解开。
中年所遇,还不止这些。让人纠结的种种,一并涌来。我们越来越看不清自己,不知道自己理想的那个自己是真的,还是现实里的这个自己才是真的。是该接纳命运,还是继续为理想负重前行。
而我们所有的所有挣扎,皆是孩子成长的背景。
父母面对中年危机的应对姿势,对孩子至关重要
我们面前,山丘林立。有些我们过去了,有些却摔跤了。
比如,有些人始终不肯接纳自己的平庸,于是开始强迫孩子优秀;比如,有人的婚姻列车出轨,给孩子一个或残缺、或名存实亡的缺爱家庭;比如,有人始终处理不好和父母、和过去的关系,却复制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施加在孩子身上。还有人,自己的成长,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用着陈辞滥调,教训出生在新时代的孩子……
于是,那些整天充斥着我们的视线的所谓的孩子的成长问题,就纷纷出现了。有的孩子叛逆了,有的孩子厌学了,有的孩子暴力了,有的孩子自我放弃了……一幕幕的悲喜剧,循环重演人间。
所以,在教育方面,我们首要的责任,不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怎么制服孩子,而是先处理自己的心理危机。
做好自己的成长,而不是固步自封。所谓成长,即是重新认识自己,整合自己的内心,让内心所想和行为表现一致。我们年少时的理想,或许就源于某个美丽的误解。真实的自己,或许有更闪亮的地方,自己却一直没有发现。不同的人追求不同,或许你事业上不如别人成就大,那可能是因为你更注重家庭的和谐,或者内心的丰盈。古人说,求仁得仁何所怨。只要我们得到了我们最想要的,就是圆满,不需要去看别人得到了什么。
处理好婚姻与家庭关系,而不是消极逃避。婚姻之变,多数源于沟通的不畅。要做到良好的沟通,首先要做一个敢于表达自己内心需要的人,而不是内心有需求却不直接说,而是拐弯抹角地用畸形的方式去表达,比如抱怨、指责对方。其次还要知道对方的需求和感受,如果你不能理解对方的感受和对方的需求,你就无法理解对方的所有逻辑,沟通就无从谈起。
克服对中年到来的恐惧,人生可以从任何时候开始开启新的篇章。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是一个敢想就有奇迹发生的时代。中年危机,只不过是我们给自己的一个魔咒。人生才到半途,一切皆有可能。我们的人生,不应该疲于应付眼前,而是应该以攻代守,当我们的更多理想实现,所有现实的负担都会迎刃而解。
李宗盛在《山丘》里唱到,“越过山丘,虽然已白了头。喋喋不休,时不我予的哀愁。还未如愿见着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丢。”所描述的是很多人现在面临的尴尬。但尴尬之根本,就是把自己搞丢了。所以,我们真谈及家庭教育的时候,经常说一些刚入门的父母听不懂的话,但却仍然一直在强调:“父母做好自己,孩子才能做好自己。”所以,要想给孩子属于他自己的未来,父母还是要先搞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