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现在的人都不知道,坐轿子下坡的时候,要用手紧紧抓住扶手,身体还要使劲贴住靠背。”
我的大伯母这样说给我听。
“如果不抓稳扶手,坐在轿子里的人就会往前撞去,头脸会直接撞到轿子的门。”
“那,你怎么知道轿子要下坡呢?”我问大伯母。
她是我众多伯母中唯一一个坐轿子嫁进门来的。
“你这小妮子,只有你才会来问我。其他人都不会问的。”
伯母充满溺爱地盯着我。
“我告诉你啊,那抬轿的轿夫会大声说的。他会说 ‘新娘子,要下坡了,手要扶好啊!’我听见了,就赶紧扶好。等下了坡,轿夫又会说 ‘好了,坡下完了’,我听见了,才放松扶手。”
“你在轿子里看不见外面吗?”我知道轿子是有窗的。
“看不见,做新娘子啊,头上有块红布盖着的。出门前就遮住,一路上什么都看不见。”
“下了轿子还要遮住头吗?”我又问。
“要拜先祖,拜天地,拜父母,统统拜过了,回房间,等新郎来,掀开头上的红布。这时才看见新郎的样子。”
“你和我大伯之前没见过面吗?”十岁的我惊讶地睁大双眼叫着。
伯母摇着头:“不准见的!父母和媒人才可以看。新郎新娘都不准先见面。”
这是三十多年前我和大伯母的对话。
我的堂哥堂姐都不知道他们的妈妈是怎样嫁给我的伯父的,只有我打听过。
我还听我的伯母和我的大姑讲过,关于旧时婚礼的一些事。
民国时期,婚姻嫁娶都要三书六礼,明媒正娶。出不了媒人钱,就没法娶老婆。如果不经父母做主,私自订婚,是要浸猪笼的。那个时候没有姑娘敢和男子私自订婚,他们都怕被浸猪笼。
所谓浸猪笼,就是把私自订婚的男女用一个大的猪笼装住,锁住猪笼的出口,放进池塘里被水淹没。等猪笼和人泡了一炷香时间,才把猪笼拉上来。
“等猪笼捞上来,人早就淹死了!谁敢自己定婚姻啊?!”我的大伯母告诉我,“我结婚两年后就解放了,解放后就没有浸猪笼了。后面的人都是自己订婚,不要父母做主了。”
所以我爷爷五个儿子,只有大儿子才是行了封建时代的婚礼。
我听大姑说,解放前,我爷爷家穷得叮当响,虽然全家人都辛勤地劳动,可是仍旧没法筹到钱给儿子娶亲。
“那时候兵荒马乱,很多有钱人忙着跑去香港。人们三天两头在杀架,打来打去。去苏村当墟(赶集)都危险,不知道会不会遇到人家杀架。”我的大姑当时跟我说。
后来我学了历史才知道,那时候国民党和共产党打内战,争天下,“杀架”指的就是打仗了。
“有一天,我大哥去苏村当墟,为避开杀架,走小路回来,路上捡到了一块金子!”我大姑说,“一家人很高兴,后来我妈把金子换了钱,才有钱找媒人给哥哥说亲。”
如果没钱肯定说不上什么三书六礼,更别说用轿子接新娘了。
可是,那时的男女都不敢私定终身,也就是说,结婚非得有钱不可!而且要到结婚那天晚上,才知道自己的终身伴侣是谁。
“解放后,接新娘就没用轿子了。有人走路接新娘,有人骑自行车,还有用拖拉机接新娘的。如果新娘在东江对岸,就用船去接。新娘的头上也不用盖红布了。”大伯母一边掰着花生壳,一边给我讲着,“后面的人都没见过花轿了。”
“花轿是由木头做的吗?”我问她。
“是的,花轿是木头做的,上面涂着红色和绿色的油漆,轿子有窗,用布帘遮住,里外都互相看不见,要看就要挑开帘子。”
大伯母回想着:“轿门也是木做的,分开两扇,新娘坐上轿子后,就用门栓卡住两扇门,否则路上摇晃,门就会打开的。”
“抬轿的有多少人啊?”我又问。
“四个人,一个人台一个角。”
......
三十多年前的村庄,每个妇女都要下地干农活,大伯母也不例外。在我这个十岁小孩子的眼里,大人们都一身泥水。
但我总觉得,大伯母的眉毛总是修得细细的,头上的发髻不管什么时候都扎得工工整整。哪怕一身泥水,都影响不了她优雅的气质,而其他的伯母,都没有她这份雅致。
难道这是因为大伯母是坐轿子嫁过来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