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书作者哈珀·李)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三日不嚼,面目全飞!
今天要分享的是《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书太难写了,以致于我读过一年以后也无法下笔,书中有太多触动我的点,我都有点《小猴子上山》抓了西瓜丢芝麻抓了玉米丢白菜的感觉,什么也不想丢最后空空如也…
全文讲述的是女儿对父亲人生轨迹的谦谦自述,及作者童年时几件重要经历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切地爱以及对父亲高大伟岸形象的真实写照!及对人性美好与丑陋的总结,书中以黑人强奸案为主线,贯穿了“我”与迪尔(童年小伙伴)与杰姆(我的哥哥)、“我”与拉德利家、“我”和哥哥的成长、及父亲怎样教育我们的事情经历,令人深思。
关于教养
哈珀·李认为,你永远无法真正去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穿着他的鞋走来走去。
每个人的出生不同,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基因不同自然造就了不一样的我们,做为父母有时会认为自己很了解孩子,可我们却忘了我是我,孩子是孩子,我们是一起的,不是一体的!可有人却要试图让他们一样,一样的优秀一样的成绩满分一样的彬彬有礼一样的能说会道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文武书画样样不差……我们不准备让花成花让树成树,作为父母我们自认为很了解自己的孩子。有时候,我会反问自己,你真的了解吗?
关于人性
哈珀·李认为:“一个人没必要把自己懂的东西都展现出来”来。…人们不喜欢他们身边有什么人比他们懂得多。这会让他们气不打一处来。除非……要么闭上嘴巴,要么跟他们说一样的话。”
螃蟹效应,在竹篓里放入一只螃蟹,你必须盖上盖子,不然一不留神,它就会从竹篓里爬出来。但多放几只就不一样了,不用盖盖子也无一可逃?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当多只螃蟹被放进篓中时,每只螃蟹都会争先恐后的爬到出口,只要有一只螃蟹爬到篓口,其它螃蟹会蜂拥而至,用大蚶子把它抓到下一层,另一只螃蟹踩着它向上爬,如此循环往复,没有一只螃蟹能爬出竹篓!所以,有时我们在固有的认知层面无法突破。
“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那就是良心”
正如阳明先生所倡导的知行合一一样,有时大众的一致并不能证明就是良知所发,自不可从众。
记得上小学时学过一篇文章《皇帝的新装》大臣们、年长的老人们、大街小巷无一例外就连同皇帝自己都认为自己穿着世界上最华丽最昂贵的衣服,只有小男孩说了真话,皇帝身上并没有衣服呀,他只光着个身子!就像哈珀·李说的有时候我们看见的只是他们想让我们看到的,而并非事实!
关于善良
哈珀·李认为:知更鸟什么坏事都不做,只是衷心的唱歌给人们听,所以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罪恶。
关于教育
当“我”(父亲阿迪克斯的女儿)在学校遭遇了老师的误会和责罚,在其他尤厄尔家族孩子一年只去学校报到一次的前提下,“我”有点厌学,甚至跟阿迪克斯提出自己也可以在家里让父亲教识字,而父亲只是说:不上学他就得坐牢,并且父亲说,我们只是普通人,必须遵守法律。(尤厄尔家的人属于一个独立的封闭群体,比方说,他们用不着非得去上学。等等)
父亲面对孩子不想上学的畏难情绪,没有唠叨成性,没有过多的指责、抱怨,更没有提不去上学将来会怎样,而是循循善诱找到问题的根源,是的,老师为什么责罚孩子呢?因为“我”在一年级就会识字阅读,老师认为这样违背了她教学的规则,而“我”的矛盾是我不想让父亲因为老师的责罚而放弃每天下午读报给“我”听,而父亲巧妙的说,用妥协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彼此都退让一步,达成一致意见。“我”欣然接受了。
正如,哈珀·李所说:我们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穿上孩子的鞋子走来走去,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孩子!而不是错误的认为,小小年纪你懂什么呢,我都是为你好!
再有就是在处理黑人强奸案时,父亲面对众人的诽议仍坚持与正义站在一起,这无形之中为孩子树立了坚持正义的榜样!
当“我”在学校遭遇同学嘲讽与恶语相向时,我想用拳头解决问题,父亲表现的极为沉着冷静,并对我说:“不管别人对你说了什么,都不要恼怒,试着用头脑去抗争”因为拳头只会让两两相伤毫无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我”确实学会了用头脑解决问题而非拳头!
在众人极力反对父亲为黑人辩护时,父亲说:“总不能因为过去这一百年我们一败涂地,就放弃抗争吧?”是的,有时成功就在最后一下的坚持之中,但我们往往提前就放弃了比赛!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感恩姐妹们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