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贝妹妹知道我喜欢写字,推荐我读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我很快就去某宝上买了来。
凡有人一对一地向我荐书,我都会真的去看。
只是这本书,却看了很久。到今天才基本看完。
小说家于我而言太过陌生。
我甚至没有读过什么小说。
村上春树说,他第一次写小说的想法来得突然。有一天他在看棒球比赛,就像有什么在召唤,他忽然想:写写小说怎么样?似乎也不错呢。
于是,他就写出了第一本小说《且听风吟》,并获得了新人奖。
那一年,他三十岁出头。
听起来像彩票中奖500万那般不可思议。
但他写写小说的想法虽然来得突然,却不是无稽之谈。
在那之前,他进行了大量阅读。
可以说,他整个青少年时期,没有什么爱好,全用来读各种各样的书了。
巧的是,我也是过了而立之年,忽然就有了写字的志向。
好朋友娜娜说我奇怪,怎么忽然之间就整了一个公众号,开始日更了,而且文章写得还不错(这个不错附加了太多好朋友之间的捧场和无底线支持)。
我知道自己不是忽然之间就对文字着了迷。
上大学的时候(20岁),我加入了校刊《团训》,在上面发过一些文章。
昔日同窗的评价和我的自我觉知保持高度一致:词句华丽,纯属卖弄文字,但是没有什么内容。
彼时,社会阅历几近于零,阅读经历也乏善可陈,自然是写不出内容的。
今年是大学毕业十周年。时间过得真快。
我依然没有太多长进,期间得了一张硕士文凭,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
除此之外,一片空白。
人生不经意间就来到了而立,心里莫名恐慌。
觉得蹉跎了过往的时光。
一切的一切都很想从现在开始奋发图强。
四下张望,许多人已经一炮打响。
后来者,是否还有希望?
杨绛先生说过,你所有的问题在于,想得太多,而书读得太少。
如果没有铺开阅读的面,又如何形成自己的体系,知道自己的好恶?
如果没有进行广泛的积累,又何以从大脑中搜索素材,顺手拈来,为己所用?
所以我每天都巴不得有48小时。
每天都觉得眼睛不够用。
有太多的内容等着我去看。有太多别人的文章等着我去学习。
昨天看了一篇能够治疗焦虑的文章。
30多岁的你,很羡慕别人20多岁就开始规划人生,做了正确的选择,走了正确的路,于是现在的成就完胜30多岁的你。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
大不了,多活10年。
30多岁的人,也许觉得和20多岁的青春年华,隔着很大的距离。
但是30年后,60多岁依然在活力四射地创造和工作的人,相比50多岁即进入退休萎靡状态的人,差距就变得非常小,甚至实现了华丽丽的逆袭。
确实啊,什么时候开始努力都不晚!
每一天,都是我们余下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
过往已经不可改变,不必追悔。
把握好每一个当下,足矣。
如果因为年华老去而抑制不住地焦虑,不妨参照老当益壮的思维吧。我们可以选择在大多数人进入退休+安享晚年模式的时候,继续马不停蹄地成长,把自己的有效生命无限地延长啊。
更多的时候,让我们焦虑的不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而是我们可以做却没有去行动的事情。
所以,我决定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
用实际行动化解焦虑。
我顺便还买了村上君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同样地,还没有看完。
但我已经知道了,他坚持跑步30多年,而且还到世界各地参加马拉松比赛(全程)。
他的著作很多,我都还没有看过。看完这两本以后,我会找机会去看他其他的著作。
日常琐碎的事情很多,能看书的时间很有限。而且,图书馆借来的青春小故事(文笔和情节兼具)更能吸引注意力。这是我久久读不完村上的原因。
但我必须承认,听一个作家谈写作,听一个自由职业者分享跑步和生活,确实受益匪浅。
相关而中肯。
跑步,我也坚持了一年半了。虽然,并不像他那样追求速度和耐力等的训练与突破。
但即便是最不费力的坚持运动,也能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且聊以自慰。
我依然会采取让自己舒服的节奏,继续这么慢悠悠地跑下去。
虽然起步显得很晚,我也不会妄自菲薄,会从现在开始努力摸索写作这条道路。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