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是她能活——人生的第一份工资不是在二院拿到的。一九九八年的云淡开始出现各种看上去与众不同的消费场所,且在初出社会的江小南看来很新鲜而且“有档次”。因为它们不同于夜幕降时街边支着红色帆布顶,大圆桌上铺着红色塑料薄膜的大排档。一到夜里九十点钟,猛火炉里炽烈的蓝色火舌和着摊主用力地颠勺翻炒,锅里的菜肴热气升腾。边上的食客们多是二三十岁的青年,男男女女,橘色的灯光映衬着他们模糊的笑脸,觥筹交错中猜拳拼酒;夜越深,这样的面孔和场景越是泛滥。江小南对这样的情境有种说不出地发自内心的厌烦。“上海西餐厅”的出现就如杂乱草丛里的一朵花,它和大排档在同一路上,只是大排档夜里营业,西餐厅则是白天。透过偌大的落地玻璃,可以看到里面整齐的桌椅,干净的格子桌布,还有一些精致摆设。每次走在这条回家的路上时,江小南就会若无其事地走近那一扇扇落地窗,假装漫不经心地瞥一眼里面,如果正巧有人,她就能看到那些精美的食物——小巧的蛋糕和盛在白色瓷杯里的咖啡。好像里面还有若有若无的轻音乐。这些不一样的发现让什么都没经历过的江小南心生羡慕而又失落——因为生活的境况让她不可能去这样的消费场所。
收起羡慕,生活还是有硬邦邦的现实横亘在面前——二院的工作还没有着落。但又不能眼睁睁地让时间过去!江小南大清早就出门了,九月的南方还是闷热异常,她顶着大太阳,穿着T恤短裤,读任何能看到的招聘广告。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作——无非是电脑打字员,还要求一分钟要打多少字以上;然后就是收银,还有就是服装店服务员(那时还没有“导购”一词)。江小南不是电脑专业出身,在那时电脑还是稀有物品,PASS;在面试过一个收银职位后,她也放弃了,因为上班的地方离家远。后来又去了一家,或许这是云淡市第一家类似肯德基的快餐店,卖汉堡薯条。反正也不是长久之计,在老板面试后,第二天江小南就决定“上班”了。这家名叫“曼哈顿”的餐厅就是她第一份工资的来源地。傍晚,她兴致勃勃地跑回家,和老爸报告这个“好消息”!以证明自己的那句话——没进二院我也能活!而年轻任性的脸庞对面是忧愁的眼神,江义叹了口气:你知道什么!?以后的路还长呢,你这也叫“工作”? 江小南知道母亲的观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老爸虽然受的教育有限,但骨子也是传统之至——希望孩子们都能进国家单位工作,吃皇粮总比在其他地方安稳,不会随便被辞退。
即便如此,江小南还是开始了她的“打工”生活,并在一个月后拿到了五百元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