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二宝学校参加防拐骗“演习”活动,也就是邀请学生家长代表冒充“陌生人”,利用孩子喜欢的零食、玩具等,看能否将幼儿“骗”至警戒线外。
虽然,昨天通过小范围预演,后经过老师的集中教育,回家家长继续深化巩固教育后,让小朋友们全员参加。
很明显,经过昨天老师的集中教育和晚上家长的继续教育之后,孩子们的防范意识强了不止一点点。“不和陌生人说话”、“不能拿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能跟陌生人走”,多数小朋友不回答自动跑开了,有的小朋友即使搭上话,旁边小朋友也会上前提醒“不和陌生人说话,是坏人”之类的,然后拉着伙伴跑开了……
但是,换个情境,也有小朋友进入“圈套”的。就像我“骗走”的那5个小朋友,面对糖、吹泡泡等都不敢兴趣的时候,我借故说自己吹不出泡泡。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善心,然后他们就帮我吹泡泡,在表现出对泡泡的喜欢时,我说想给他们一个一瓶,但手上只有一瓶不够分,就提议说到门口给他们买,然后就一起出了门。当孩子们走出老师叮嘱的警戒线外那一刻,我心里五味杂陈,说不清到底是啥滋味,只知道我瞬间被眼泪包裹着、朦胧了我的双眼……
我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蹲下身来,和孩子们围成一个圈。问孩子们“宝贝,你们之前认识阿姨吗?”“不认识。”“宝贝,你们之前不认识阿姨,对你们来说,我就是陌生人。”“你不是阿姨,你是奶奶。”一个孩子说。“就算我是奶奶,之前你们是不是不认识我。不认识就是你们的陌生人,小孩是不能跟陌生人走的?”……我抱着孩子们,尽我的所能和他们讲如何和陌生人保持距离,保证自己的安全。看得出,几个小宝贝已经完全相信了我这个“陌生人”。临别时,孩子们一个劲儿地和我“拜拜”。我向来不喜欢骗孩子,离开学校时,我如数将5瓶泡泡交给老师,请求带给孩子们。
聊完我“骗”的孩子,再掰扯掰扯我自己的小孩。我将孩子的喜爱一一提前透露给了两个一起参加活动的妹妹,孩子一上场,两个阿姨就靠了过去,和孩子聊开了,孩子的意志好像还有些坚定,面对2个阿姨的“围攻”,仍巍然不动,一个阿姨不得已放弃离开。另一个阿姨继续展开“攻势”,可最终还是没禁住橡皮泥的诱惑,跟着走了一段距离,就在快要到门口的那一刻,孩子似乎想起了什么,停下了脚步,扭扭捏捏转身回来了……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想到我们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的诸多需要进一步细化的地方:
1)平时我们都在强调不和陌生人说话、不拿陌生人的东西,却忘了教孩子如何辨别陌生人?
2)当陌生人和我们套近乎的时候,哪些信息是我们一定不能告诉的?
3)陌生人常用的骗术有哪些?面对不同的情境,孩子该如何应对?尤其是陌生人表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教孩子怎样不失礼节又很好地保护自己……
防范大于天:
1、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员聚集的地方。
以上这6个地方,是孩子走失的高发场所,我们家长带娃去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
2、看好孩子。
出门在外,我们一定要随时牵好孩子的手,一刻也不能松开;不要低头玩手机;别让孩子离开我们的视线范围,同时保证孩子在我们可控的范围内。
3、提高警惕。
带孩子外出的时候,一定要多留个心眼,不仅要提防陌生人,更要提防那些假装“熟人”的人。比如告诉孩子:没有学校老师通知,除了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具体根据每个家庭接娃具体人员而定)之外,爸妈不会委托任何人来接你,也就是说即使是你认识的人来接你,也不能跟他们走。同时,不要随便把孩子交给别人,哪怕一分一秒都不可以。
4、提醒老人。
老人带娃的,要教会他们打报警电话;不要带孩子到偏僻的地方,防止被坏人强抢;提醒家里的老人,不要随意跟别人攀谈;即使遇见相熟的人,也不要让孩子离开视线范围。
5、不要轻易向外人泄露隐私。
比如孩子的相貌、姓名,家人姓名、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学校、家人工作地址等等。
6、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
防拐这件事儿,是一件长期而持久的事情,除了学校老师的常规教育外,我们家长要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经常性不定时地通过具体案例,随时和孩子聊这个话题,加强孩子的安全意识。
假如孩子不慎走丢,切忌及时报警,不要等24小时,立刻!马上!报警!同时,立即展开十人四追法,具体操作如下:
1)母亲原地等待,就近寻找;
2)父亲发动亲友10人往四个方向寻找:
4人分别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寻找;4人到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寻找(如汽车站、火车站、机场等地方);1人去报警;1人留在家里等待。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监护人,我们竭尽全力做好看护,从源头上尽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愿人间不再有折翼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