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习惯于反思总结并记录的人,在研一结束这个档口,回想起整整两个学期的研究生生活,生出颇多感慨。考研时认识一个研友,在两次考研失利后坚定地踏上了“三战”的道路,相反我们这些已经上岸了的人,却不时的产生退学的念头,她的执着和果断让我不禁思考,到底是什么神秘的力量驱使着考研的我们前进又在读研时让我们感受到被日常劝退呢?
学术热爱之梦被击碎
作为医学僧,考研期间支撑我的除了不想工作的念头,更关键的就是对专业的一点点热爱,想在此领域有所作为的一些奢望,为什么称之为奢望呢?大概就是进门之前觉得自己能脚踏实地,一展宏图,入学之后发现自己确实能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但是不会游泳也看不到陆地。
入学开始上课,课后时间就是钻进实验室跟在师姐屁股后面学习实验技能,本以为实验很简单,就按照protocal做就完事儿,但现在为了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一个实验不得不重复数10遍,从刚开始做基因操作工具分子克隆开始,用半年时间,对所涉及的主要实验开始上手,分子克隆也开始顺风顺水,老师也恭喜我正式出师,放心的将全组的质粒交由我来做。接下来就遇到了第2个瓶颈,细胞的转染效率极低,细胞的状态差是没办法做接下来的实验的,于是我又从筛选单克隆细胞株,选出复制良好,背景干净的细胞,大批量的冻存保种。
说了这么多,你似乎觉得我很厉害了,但是我为什么也日常想退学呢?因为科研会做实验,只是最底层的技能,实验结果出来如何分析,作图技能、阅读英文文献的技能、利用网络数据库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技能等等,就会发现自己真的只是穿着透明衣服的小菜鸟,再过一年学术上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出现了,怎么去写一篇论文,请注意是“写”而不是“写好”,学术论文需要一个清晰的论题论点,逻辑需要充分的论述,以及有说服力的理论等等,看我上一句话说的这么简单而自然,实际操作起来,就会发现自己真的只是一个不会写论文的小白痴。研究生的现实就是如此,刚刚踏入了学术圈子的边边,认清自己有太多的不足,慢慢来是必然经历的阶段。
成年人如何交朋友?
研究生相比于大学,我们除了更老一点,发际线更危险一点,就是心更成熟了一点,我在研一认识的人包括同门不同门的师兄师姐,同班的十几个同学还有舍友,我能说他们起码都是正常人,大家以自己为中心去进行着可以各取所需的互帮互助。
除了上课做实验,平时很少会和班里的同学有所相处,最多是开学一起聚餐,路上挥手致意,宿舍4个人也并没有太多生活习惯的不同,大家相互尊重,也还相处的融洽,时不时还可以进行亲密友好的交谈与游戏。当有的舍友过生日时,也还能一起经常出去吃个饭,我算幸运的,但这其中还是让我觉察到我们长大了的一些标志。
我从高中时期开始住校,高中时候总和朋友们一起,晚上去操场看星星、唱唱歌,大学时候和朋友在课后乘着晚风在路边吃着烧烤,亦或是陪好朋友去操场追他心爱的人,或者和朋友两个人骑着小电驴在学校里乱窜,总有一些时刻是头脑放空,只享受这几分钟的简单幸福。
读研之后,我发觉大家越来越自律,越来越理性,或者是越来越只关注于自己的生活,有的人是图书馆,实验室,健身房,宿舍四点一线,几乎是朝八晚十,努力且高效,确实令人佩服,大家很少交流,即使谈论话题也有局限和指向性的,更偏重于使用。
我们不再是小孩子,能让我们满足和快乐的标准越来越高,我们增添在自己脑海和肩膀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我们面对毕业是否读博?未来找什么工作?去哪定居?我们现在每一天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可能会影响到未来的生活质量,因而也就不那么在意别人的喜怒哀乐,这确实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也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我的导师是一个随性洒脱的中年男子,他知识渊博,思维开阔,并且十分忙碌,暑假要去英国开会,还顺便让我们在他朋友圈去英国旅游一圈,基金中标后开心地承诺我们过年去泡温泉,朋友圈里晒的最多的是8岁的儿子哼宝踢球的精彩瞬间,亦或是在汉江打破野钓草鱼(25斤)的记录。第一学期是坚持每周一晚上开组会,选择工作汇报或文献阅读,因为那时候自己还未开始课题,只能选择文献阅读,那时仿佛熬过周一,自己仿佛重生一般,研究生真是一个修行在个人的阶段啊。第2个学期他忙到没有空开组会,于是我们就单独找他汇报工作进展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在听了他的建议之后,实验也会顺利很多。其实老师就像一个长辈,一个更专业更深入关心孩子学习的长辈,作为长辈代沟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找到与老师合适的相处模式,也是必修课程啊。
不得不说,读研一年我确实成长了很多,许多事是听过来人念叨了无数遍,自己也没意识的,猛然有一天自己发现了这些真相,其实生活最原本的亚子,脚踏实地按部就班,这道理很古老,但真是很真实,写到这里我习惯性的想开始写下参考文献4个字,发觉自己知识匮乏,全无引用,差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