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最初的对学生发展的向往,如何做研究的好奇对自己发展的追求,这一项目是很难真正启动的。”――《寒假,你好》
临近开学,学生陆陆续续地分享他们的寒假生活美篇,大多数家长或学生都会先通过微信私聊的方式先分享给我,让我对他们进行指导。我乐此不倦,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第一次制作美篇,每一个美篇都是一个寒假生活的实践体验和反思。让我在做中去阅读本书时,我对学生的实践更加容易产生共鸣,更加容易与本书进行对话。但我在阅读此书时,并要求自己去撰写读后感时,我发现更加能够容易理解家长与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重重挑战,我也更加佩服那些克服困难的家长和学生们。第一次进行亲子共制作美篇、设计调查问卷、参加社会实践、坚持运动打卡的学生和家长们。
今晚我读的是第一张在教育的空隙开展教育研究,想对群里的伙伴们,他们很多当中已经写到了十几篇读后感,并且已经结束本书的精读,而我才刚启程。对“你好,寒假”这个项目2016年11月发起至2018年本书出版的速度感到惊讶。
本文把学期与学期之间的假期称为空隙,这个比喻太贴切了。这里蕴含的就是教育的价值,寒假有什么价值?教书育人这么多年,这个领域喂喂成为我的思考不只是我,甚至在国内大部分的老师都没有思考过寒假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放假班级就散了,学生回到家,教育的行为自然而然的归家长管。谁愿意去承担本来没有的责任?只有站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才有可能对寒假里的学生发展产生兴趣。正如书中所说:“如果没有最初的对学生发展的向往,如何做研究的好奇对自己发展的追求,这一项目是很难真正启动的。”
本章内容对教育研究对象、教育研究过程的方法、教育研究的边界与内涵进一步明晰:
一、教育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谁?
教育研究所反应出来的文化性与体现出的人性力量,具体的表达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更新、转化或发现。[1]P5 目前家校合作越来越被学校重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对教育的认识,而打通教育资源的壁垒。过去十年前、二十年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互不相干的,极少打交道。站在终身教育研究的视野来俯视学前教育中小学大学,甚至到老年人的教育,这就突破了学校教育是人唯一接受教育的地方,这个观念。相对于终身教育体系而言,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研究是个微观领域。[2]P5 这样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这空隙不应该被忽视了。只有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长远视角去看待这个空隙才能感受它的价值。
二、教育研究过程的方法有哪些?
如何评价教育研究的价值?这也是我的困惑。“你好,寒假!”未被任何一个教育科学规划部门立项,没有开题报告,没有申请相关认证货评价,而就是一群志同道合者开展的探索。[3]P8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甚至没有经费投入、证书颁发、领导支持。就是这种“三无”项目,也能称之为教育研究的过程吗?
(一)提问引发的思考
有艺术的开放性的提问,总是可以引发人的思考:
寒假生活对于学生家长和教师而言,是否具有终身教育的内涵?
学生原有的寒假生活,质量如何?
家长与学生的体验也认识是怎么样的?
学生寒假作业完成过程,是否有学生之间的合作、家长的共同学习、社会性与自然性资源的充分开发、人与社区生活的积极互动?
互联网+,是否在寒假生活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在新学期之际,教师家长和学生是否充分重视,并开发了假期的宝贵资源、重建了学校的学期初生活?[4]P8
这些问题没有一个不引发我的思考,同时,也清晰地告诉我关注学生的寒假生活的价值所在。
……
(二)这种研究需要理性与情感的交融
对于教育,如果只有理性没有情感,我不会插手寒假这个空隙;如果只有情感没有理性,我不会知道,该我把学生引领到哪个方向。所以,除了有意愿,还要有专业的技术,专业的技术就是教师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就是在实践中总结和提升出来的。
三、教育的边界与内涵在哪里?
“你好,寒假!”项目打破了教育的边界:
一是教育的时空不再局限于学期之内;
二是教育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学生;
三是教育资源的拓展。
在临近开学时,学生们、家长们都陆陆续续地分享了他们的寒假生活美篇、视频,有亲子共读、问卷调查、记录家乡的春节习俗、写游记、运动打卡、英文配音、职业体验、包括第一次制作美篇在内这些活动类型。这些学习都超越了时空的、教育主体的界限,也拓展了教育的资源。
在开学的第一天晚上自习,我组织同学们以演讲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寒假生活。他们一个个站在台上,滔滔不绝的总结了寒假的实践。他们甚至自我承认:“在运动打卡这个活动中,本来我是很懒的,每一次当我坚持不下去,想要放弃的时候,我想到了,既然我们一起约定,就一定要做到。我认为我可以坚持下去是因为团队的力量,有他们的督促和鼓励。”这些反思就是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在亲子共读的活动当中,有一个家庭进行共读,那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行为,还是一种美好、温馨的场面。
附1:一家人的共读――《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最为幽默的了,《西游记》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孙悟空大闹天宫到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师徒四人跋山涉水,斩妖除魔,历尽千难万险,最终修得正果的故事,几百年来,《西游记》以各种形式被世人传颂。
今天,父亲把我们集中在一起,一起探讨《西游记》——就读西游记后的感想发言,待我们听明白后,弟弟率先发言,天真活泼的他说:“我喜欢孙悟空,孙悟空太厉害了,又有金箍棒,还能一人战十万天兵,还会七十二变,一路斩妖降魔,太厉害了。”
第二个发言的是姐姐,她说:“《西游记》告诉我,一个人的成功,与一个人的能力的大小没有太大的关系,就好像猪八戒,他好吃懒做,又没什么大能力,最后依然修得正果,这是因为他在一个对的时间,遇到且跟对了一个团队,所以说,一个人的优秀与否,与成功没有绝对的关系,融入一个好的团队很重要!”
第三个发言的是我,:“看了《西游记》之后,我发现,做人不能无规矩,也不能太过循规蹈矩,就孙悟空来说,他没戴紧箍咒的时候,自然是没规矩的时候,他肆无忌惮,无法无天,却一人独战十万天兵,战无不胜,在戴紧箍咒的时候,他打个妖精都显得吃力,所以说,无规不成方圆,当一个社会没有法律,这个社会就乱了,但是,也不能循规蹈矩,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去创新,我们要走出自己的一条路,争取对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妈妈开始发言了:“《西游记》就是一部励志的故事,它告诉我们,通往成功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它需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怕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哪怕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也可以取的成功!”妈妈的话使我们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时,爸爸开始总结发言了:“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了自己的读《西游记》后的见解,我只提醒大家一下,大家对唐僧的坚持,悟空的勇猛,八戒的懒惰,沙僧的勤劳都有深刻的印象,可大家还忘记了《西游记》中的一个重要的配角——白龙马,他的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全心全意的为团队服务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爸爸的话,让我们都安静下来了,是呀,小说中的白龙马不求名不求利的服务精神,也是我们学习的目标。
笑话西游后,我想了很多很多……也有了许多生活感悟。
附2:粗读《文化苦旅》
现在读书不再像以前那样如饥似渴,购书的热情倒是一如既往。一些书还未来得及翻阅便在无常的迁徒中损毁。面对这样的情况,往往付诸含泪苦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书店发现《文化苦旅》一书。我之所以看中它,或许是因为其中这个"苦”字。感觉它与我有着紧密的关联。其实不然,后我明白那是多么羞愧的想法!
因为文化的差距,《文化苦旅》我只能观其皮表,几年来也未能深入阅读。慢慢我便放下了,藏在柜子里任由那尘封虫蚀!
今天我再提起了它,一是它里面叙述着一些几乎被遗忘了的中华文化;二是因为秋雨先生的文笔恰如我年龄般的苍桑。
因为这是我陪同儿子一起做的作业,所以我也暗地自问:《文化苦旅》究竟能不能引发儿子的共鸣呢?他毕竟如此年轻,大多的事情我们都不能产生共同的意见了。比如吧,饭后散步的时候,有时儿子也会跟我一起,可多数他却是骑着自行车跟在后面。我说,徒步可以让大脑思索。他说,骑车可以使人更加活跃。
即便如此,我还是违背自的初衷。我明白我没法改变他们的思想,但是我总想他们学会冥思。《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经历半生徒旅搜集而来历史文学。用他自
己的话来说:
"就在这看似平常的站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我已经料到,写出来的会是一些风格和体裁都不同的奇怪篇什。没有料到的是,我本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苍老。”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陡然之间,我突发奇想,何不让一些更年轻的心灵去体验一下这种"苍老"?人麻,学东西总是有缺陷,"苍老"是学不来的。但学了就会有收获,如果介于青春与苍老之间那不就是成熟吗。
少年人涉世尚浅,不知道别人的辉煌,背后总是若涩的坚持所得。如今的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娇生惯养,连简单的日常自理都不懂,却总是妄想着天大的成功。想想都觉得悲慛!如果有一本书能让一颗燥动的心变得安静下来,生出深遂的念头,那是不现实的!如果说有谁能把中华文化史写得如此跌宕起伏,省人深思的话,那非余秋雨先生莫属了。如果要举出一篇文章,既获得中国散文文学奖,又获得中国短篇小说文学奖,那就是《文化苦旅》中的《信客》了。
信客的起落见证了旧中国某一片段的发展。没有先生的"挖掘"信客将永远谜藏,这弥足珍贵!
作为信客,不得不忠诚。因为忠诚,所以值得骄傲。有了信客的忠诚,才反映出身边一系列的卑微。对于信客我是怀着无比的敬佩的!信客的存在是骄傲与辛酸的存在。辛酸与骄傲似乎总是并存,这就是人生。年轻人太年轻了哪懂得什么人生。
为了我的儿子,为了哪些年幼的心灵,我再次翻开那尘封已久的书本——那浓郁的文化气息却扑面而来,丰富了我的双眼,感染着我的心灵!仿如置身在广袤的田野中,销不受那盎然的春意!
也可能——是飒飒的秋风。
附3:感动遇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没有阅读本书之前,我只知道海伦是一位身残志残的聋、盲人,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人物。因为她凭借着自己的坚强和努力,不仅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和正常人一样上大学。还因为怀着一颗慈善的心,致力于慈善事业帮助许多和她一样的人。一生做了许多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
海伦一生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她的恩师安妮小姐功不可没。安妮刚接手教她的时候,海伦就是家里的小霸王,依仗着宠爱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由于安妮以前失明过,还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过一段相似的经历。经过一番斗智斗勇才最终收服海伦。
安妮老师可是陪着海伦从幼年到成年,从呀呀学语到巡回演讲。安妮用她有限的视力,帮助海伦完成她所有的学业。在这其间经历的风风雨雨,海伦和安妮都一起咬牙坚持了下来,正如海伦在哈佛毕业时所说,安妮老师也应该得到一个学位。可以说明安妮对她的帮助。
正如最后文中所说,如果说海伦是一个奇迹,安妮正是创造这个奇迹的人。――家长的读后感
教育可以有如此广阔的天地。人人、事事、处处都是教育。
参考文献:
[1][2][3][4]李家成.郭锦萍.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研究与学期初生活重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