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 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
——董卿《朗读者》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遇见,遇见形形色色的人、遇见世间万物。不一定所有的相遇都是那么的美好,但每次相遇却都独一无二。
“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屈原与山鬼相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与天下贤才相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与周公瑾相遇;
没有事先计划,没有旅行攻略。看了一眼余额,足够来回的车票,就简单收拾行李独自出了远门。才会和成都相遇了,成都——那是一个印象中节奏比较慢的城市。特别贴合当日心之所想,平素里太快太快,以至于没来得及好好欣赏身旁的美景。只想慢一点、再慢一点。慢到可以坐在茶馆喝一杯热茶,可以随性地在青石板路上漫步,可以到成都博物馆看看展子。
不是翅膀硬了,只是不想做那个父母怀里的孩子了。不想跟任何人比,只想做好自己。没办法进步的时候,远行是一种很好的选择,那是灵魂的自由 。
我爱远行,更爱一个人远行。寄情于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找不到自我就干脆丢掉自我,把自己融进风里、揉进云里、飘在空中,要不沉入水底、钻进石缝。我来到大自然,然后我成为大自然。
林语堂先生曾说: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小孩,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鹏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世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当然热闹,可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有时,我也会觉得孤独。正如林语堂先生的“孤独”,明明热闹着呢,我却一点儿也感受不到,一切都与我无关。后来读过“周国平”才发现孤独也有另一种理解,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他在《安静》一书中写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
难得起了个早,打车到锦里闲逛。和师傅扯扯闲谈,听着他“摆龙门阵”,言语间也流露出对异乡旅人的友善与热情。
到了锦里,阳光正好,心也开阔了不少。锦里的街道旁有三三两两的小摊,像是宋朝坊间的早市。每一个小摊子都摆着不同的物品,引得游人们驻足把玩。
早就听说成都有个“重回汉唐”的汉服店,那还是高三的时候放学回家独自在房间搜索关于汉服的视频时得知的。锦里好像有一家呢?那就正好去逛逛吧 。走走停停绕了两圈,看到了“重回汉唐”的木匾。就这样和汉服相遇了,也结识了木兰姐姐、亭子姐姐、易轩哥哥。听着他们和我分享汉服,这才算是真的对汉服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了吧?
一直聊到打烊,亭子姐姐和易轩哥哥陪着我逛了逛傍晚的锦里。并约着第二天一起去成都博物馆看展子 。
逛完“俄罗斯——帝国夏宫”的特展,亭子姐姐给我讲了成都的美食和民俗文化:担担面、三大炮、坝坝宴、茶馆文化 。
在成都,茶馆不仅仅是娱乐休闲之地,更承载着众多城市社会功能:调解纠纷、买卖求职、信息交流 。泡茶馆已成为成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
在我心里,成都最出名的除了美食就是茶馆了。茶本来就是中国人特有的饮料,有的冬饮暖胃,有的夏饮解渴。经历千百年的沉淀,已经发展为一种文化了。去成都和茶馆相遇,可以喝出悠闲、喝出自在。
街巷是城市的缩影。独具特色的建筑,传承有序的地名,熙熙攘攘的人群,姿态各异的百工百业,将湮没于历史尘埃的故事娓娓道来。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春熙路了,我没有去,是在成都博物馆观展才了解到春熙路。虽有“百年春熙”之称,却不是一开始就叫春熙路,而是后来取自老子《道德经》中:“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的典故而改的,是为了描述这里商业繁华、百姓熙来攘往、盛世升平的景象。亭子姐姐带我到成都博物馆的民俗展看了春熙街的 3D动画,从早到晚春熙街的变化,真的很繁华、热闹,美不胜收。
喝完茶,走过街巷,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与石犀相遇。四川成都的都江堰,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筑的大型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并且仍在一直使用的大型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智慧结晶。据文献记载,李冰担任蜀郡太守期间曾建造五头石犀,以镇压水怪。在 2000年,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没能在这个舒服的城市待多久就得步入归途。去过成都才知道,原来一座城市可以那么的干净、人们可以那样悠闲、甚至一个细小的角落都可以那么美好。
不过,不管去到哪里、也不管与谁相遇。在外,总是没有家里温暖。愿你迷茫时有机会远行,愿你漂泊久了、累了能够早早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