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1915字,阅读时间:5分钟
经过去年的一番纠结,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做出选择了,本来是不再纠结于是选择私立小学还是公立小学了,但清明节期间和资深退休老师聊天时又聊起这个话题,于是又对自己的选择进行了复盘,并觉得有必要把这次的选择内化成自己的原则。
资深教师给出的建议是选择公立学校,原因是公立学校的老师是经过筛选的,更负责任。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也相信公立学校的老师因为经过长时间的选拔,有成熟的监督制度在,而且也经过这么多年的检验,有可能比私立学校的好,不然怎么私立学校都去公立学校挖老师呢。
但问题是,选择学校主要看老师,这个一直被我们认为正确的道理,真的无可挑剔吗?
我们原来的认知是这样的:好老师更负责,更关心孩子,理所当然的对孩子的教育环境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且老师的作用要比学校的重要,因为毕竟真正和孩子紧密联系的是老师,而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学校。这也是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包括直到前不久我也一直坚信正确而奉行着的道理。
说服自己推翻这个道理很难,在讲我得出的结论之前,先要讲讲电影和一本书。
我很喜欢看电影,以前基本每部上映的电影都看,但后来的电影多了,所以就只看那些喜欢的演员演的片子,比如成龙主演的,李连杰主演的……再后来就只看自己喜欢导演拍的片子,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冯小刚导演的……
但用这种标准选择有很多问题,因为演员和导演会老去,而且水平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张艺谋的片子。
所以最后选择看哪部电影变得很难,直到我读到了一篇文章,作者讲他选择影片的标准是看制片公司,这个观点我也不完全赞同,但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选择的标准,我觉得很有参考意义。
选择制片公司的原因是因为每个制片公司都有它自己的偏好和标准,当然不是指好莱坞六大公司,那些公司追求大而全,每年会拍很多部不同类型的影片,是不能简单筛选出喜欢的影片的。
作者是选择一些中小型制片公司出品的影片,因为制片公司会按照其自身的定位来筛选合适的导演和演员,拍出的影片往往更容易符合对应观众的喜好。
其实道理就像你选择某一品牌的用品,比如服装,如果你喜欢H&M的风格,买衣服就去它的店里就好了,不用逛完商场里所有的服装店,这样就帮你进行了筛选。所以我后来也开始用这样的方式来筛选电影了,结果还不错。
另外要说到的一本书是《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这个影响可就大了。
“可汗学院”前几年很火,很多人当时就看过可汗的TED演讲,但这几年好像听不到大家谈论它了,就像其他很多流行过的TED 演讲一样,慢慢被淡忘了。
我当时也看过可汗的教学视频和采访,坦白说对他的教学方法很佩服,但是后来他讲到的教学理念就不是很相信了,因为觉得现有教学制度的存在必然有其意义,也怀疑是否有必要全面的改变现行制度。
但《翻转课堂》这本书却把我震到了,书很薄但更系统的讲述可汗的教育理念,而且内容浓度很高,可以说是“能把你震撼到哭的一本书”。但这里只谈论其中涉及学习和教师作用的一些体会。主要是讲两个重要理念:
第一, 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责任应该由学习者承担,学习的进度应该由学习者自己掌握。
第二, 教师的重要性体现在花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更具体的表述就是花在每个学生身上解答他的疑惑的时间,而不是在几十或者上百人讲课所花的时间。
如果再理清了这两个理念,我们就可以得出下面一些结论:
1, 应试教育制度本身是错的。它违反了人类学习的进程,因为它的学科划分和考试制度割裂的各个知识点的联系,最最重要的是它破坏了学习本来就是学生的责任的这个事实。
2, 选择的标准不是看这个学校是叫“公立”还是“私立”(或者“民办”),很多“私立”或者“民办”的学校还是采用应试教育制度。
3,选择的标准不是看“老师”而是看“制度”,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老师越负责,越破坏孩子自主学习,越会灌输而不会耐心引导。如果是在“真实奉行自主学习”的学校中,当然要选择好的老师,但现实中“真实奉行自主学习”的学校基本就是没有的,所以也没办法再筛选了。
4,目前现有的主流教育制度,包括欧美所谓的精英教育都还不能完全符合“真实奉行自主学习”这一标准,我们只能在“矬子里面选大个”,只能采用可衡量的标准找一个制度上最小破坏“自主学习”的学校。
5,社会上并不缺乏好老师,哪怕想要获得全球顶尖的老师授课,现在也可以很容易通过技术手段得到,比如慕课;反而缺乏的是“成熟学习者”,而这需要在少儿教育中培养。
所以最终淘汰公立学校的原因不是老师,不是课程,更不是高校录取率,而是学校是否能培养出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和意愿的“成熟学习者”,虽然私立学校也不能达到,但至少有部分是接近这一“最小必要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