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乌特拉行动是什么意思吗?”“俄语里面是黎明的意思。”
“天亮了就好了。”“我要你活着,看到天亮。”
观看完《悬崖之上》后,这几句话一直停留在脑海里,久久不能消散。
《悬崖之上》是以1934年发生的抗日史实为依据所编织的全新的故事:一支由张孝臣为主的四人特工小组在苏联进行长期受训后,前往当时的哈尔滨执行“乌特拉行动”,所谓“乌特拉行动”,就是接走一位特殊人物,让他在国际社会面前揭露日本人实行细菌战的罪行。他们两人一组,跳伞降落。由于叛徒的出卖,从落地第一刻起,就不断遭遇敌人的陷阱、叛徒的变节泄密、特务的围追堵截,以及哈尔滨风雪笼罩下的重重杀机。“悬崖”之上,是本能求生,还是坚定信仰?选择,叩响了这部影片的价值追问。
再见即是永别。“乌特拉”行动的四人小组由一对夫妻、一对情侣组成,在执行任务时被特意拆分开来,一是为了避免感情的牵绊,一是为了“一组被捕后不会出卖另一组”。分开时,夫妻身份的张宪臣与王郁的约定是:“活着的,去找孩子”。情侣身份的楚良想要吻一下小兰,被躲开了,他们或许曾想过但未曾想到,这一别即是永别。分开后小兰曾问张宪臣:“不知道楚良哥他们怎么样了?”,张宪臣回答说:“你应该当他已经死了”。冰冷的语言折射的是坚定的觉悟,这觉悟跨越爱和情、跨越生与死。
用我的死换你的生。执行任务过程中,张宪臣不幸被捕,受尽虐待和折磨,身份为卧底的周乙在危机关头冒着暴露的危险,出手帮助了他,并期待可以有方法救他出去。然而面对重兵的包围、严密的逮捕,两个人都知道一起脱身是不可能实现的想法,谁生?谁死?斟酌形势后,张宪臣冷静的要求以他的死换周乙的身份安全。而另外一组,王郁和楚良得知进入敌人的圈套后一直在设法逃离,在被敌人紧追不舍时,楚良选择了让王郁撤退,他诱敌逃跑,最终被逼到巷子中,在被捕前服毒自尽。不论是张宪臣还是楚良,这份面对死亡的冷静,折射的是对共同目标的坚定,是对战友的极度信任,是为国捐躯的强大信念,是对党的绝对忠诚。
英雄也是普通人。英雄是果敢的、坚毅的、冷酷的、无畏的,但英雄也同样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触碰心底温柔的软肋。张宪臣在执行任务时,明明已经拿到了密码本,但因为“找孩子”的承诺和唯一机会又折返回去,也因此被捕,在决定赴死前对周乙的最后一句私人要求,亦是寻找一双乞讨的儿女,并将其形容为“一件小事”,一个豪不犹豫为国、为人民献身的英雄,在提出自己私人要求时的隐忍让人动容,他是慷慨赴死的英雄,他也是一位牵挂子女的父亲;王郁在周乙的口中得知张宪臣被捕的消息,蜷缩在冰冷的卫生间,开着水龙头,咬紧牙关捂住嘴巴,压抑着不让自己出声,涕泪俱下,她是勇敢冷静的英雄,她也是一位眷恋丈夫的妻子。在“大爱”面前舍弃“小爱”,这是英雄的选择。
《悬崖之上》开篇和结尾都在雪景中,雪的映照,烘托出孤胆英雄人性的光芒。“如今的黎明,是因为有那些在黑暗中用生命换取黎明的人"。影片的结尾,周乙把张宪臣和王郁失散的儿女送到了王郁身边,拿走了小兰保存着的那颗毒药,并告诉她:“我要你活着,看到天亮”。如今,黑暗已散,黎明已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传承英雄的意志、坚定心中的信仰、珍惜当下的“黎明”,并为了祖国和人民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