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一代建筑大师贝聿铭,会和《跃迁》有什么关系?
前段时间,在贝聿铭老爷爷百岁生日的祝福报道中,一则采访记录引发了我的兴趣。贝聿铭先生能成为举世闻名、学贯中西的大建筑家,离不开他扎实优秀的专业能力,更与其具有“高级别的心智能力”是分不开的。早在贝聿铭年少决定要学习建筑学和作为一生的事业时,他的父亲就告诉他,伟大的建筑离不开大时代的背景,是要为时代的文化、精神、经济发展和社会功能服务的。这也是贝聿铭先生能够设计出苏州博物馆、香港中国银行、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等一系列顶级作品的核心心智秘密武器,也帮助贝聿铭从青年时期开始,就与他同时期的竞争者们高下立判,快速崛起和积累了个人品牌。
——古典老师在新书《跃迁》里说,“这个时代真正的高手,几乎都有一个特点”:既懂得如何驱动自己持续地努力和积累,也懂得借助社会和科技趋势放大自己努力的收益。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有点豁然开朗。
故事二:对站位与收益关系的切身体会
在我初中二年级时,学校管理层顶着很大的压力和有可能触及“既得利益”,拍板办了一个“种子班”,通过选拔考试,录取了原来年级10个班的各个班前5名,组成了一个新的班级,配备的都是各个学科最好的老师,即汇集了全校最好的教育资源。这样一个优中选优、人为制造的班级,显然不符合正态分布。记得有一次数学考试满分一百分有二十多名同学,90多分就是三、四十名。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所在新的“种子班”同学和原先班级成绩差不多的同学之间的差距在快速拉大。原本还有同学诸如分班考试考了班级第6名未能进入“种子班”,或者是因为假期在外旅游没有赶回来参加分班考试,成绩和进入“种子班”的同学不相上下,一个学期以后,“种子班”的同学竟可以比他们各科总分多考近100分!要知道那还是在初中,学习难度和总分不比高中,年少的我印象深刻,当时都有点惊到了。
高中进入省重点中学后,我才发现更为重要的是,在初中这个系统"头部“的环境,我锻炼出了很好的学习能力和平常心对待竞争的心境,这些不是老师教的,是出于当时的班级环境使然,是一次次和同学之间的切磋交流中形成的,不少好的学习心得习惯,是同学教给我的或我们一起在讨论中创造的。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平常心,使我在客观来说原本应学习压力更大和竞争更激励的省重点高中很轻松,成绩也很不错。我自己知道,这得益于初中处于“非正常班级”的锻炼。看了古典老师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早在初中那个时候,我已经品尝到了优秀大脑互联的甜头。
后来在大学和工作中,不断遇到优秀的团队和同伴,体会就更加深。《跃迁》所要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如何利用规律和趋势,放大个人努力。一定不要与时代为“敌”,脱离和背离了我们的时代。
古典老师擅长讲故事,逻辑严谨然不枯燥,试读下来很愉快,酣畅的阅读体验。自己个人最期待的是第4章高手如何破局的能力——如何看得更远(回路层面)?如何看得更透(层次层面)?怎样才能引入一个底层学科的“复杂系统”呢?十分期待。
也相信这本书,可以帮助到许多成长中、在寻找方法和智慧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