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金山中学 陈蕾
曲线图是近几年高考全国I卷的必考题型。可我的学生好像总是被那些图所困扰。今年刚毕业的2019届学生,到高考前的5月,还有个别学生的读图能力仍尚未达到高考的基本要求。所以,我在想:为什么他们总是读不懂这些图呢?
回想之前的教学,识图部分总是由我来归纳方法,总是由我带领着他们一步一步地往下思考。所以,当他们需要独立作答时,就回到了“原始思维”,并没有真正构建这类题目基本解题思路。
王绪溢博士在《数字时代的学与教》里说:“‘生成性课堂’,所有教学与学习使用的素材都来自课堂生成,学生不仅是教材的消费者,还是生产者。正因为教材来自学生,所以和他们的认知理解程度更为接近,也更能创造好的学习效果。”
所以,这一次,我想从他们的理解与认知开始,让他们自己弄清楚到底图上的这些曲线表达了什么意思。
在课堂上,我把“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的内容布置成画图的任务。
其中第一个小任务,是请学生们画出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线图。我走到学生中间,看到有些学生在犹豫、很难下笔,有些则正查找书中对价格变动与需求关系的描述。不一会儿,我发现了他们两种截然不同的画法(如图1)。
通过手机拍照,我把两种画法上传到互动电视,进行对比。我先请学生们用反馈器选择与自己画法一样的曲线图,结果11人选择①、23人选择②。这时,我请学生自己来说一说这曲线图应该怎么读?在说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图②读出的结果“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与一般商品价格与需求的关系并不相符。然后,我再与他们一起总结出曲线图读图时要注意的两点关键:一是添加辅助线,二是“翻译”——从图到文的翻译。
在第二个小任务——画不同需求弹性商品的需求曲线时,大部分学生都能画出相似的图形。但他们是否都能清晰地区分生活必需品与高档耐用品价格变动与需求量的关系呢?我拍照了楷的图,特意隐去了他的标注,然后问全班学生:“请问哪一条曲线代表生活必需品?”学生们脱口而出的答案并不一致,于是他们自己都笑了。所以,我请他们应用反馈器来做出选择。果然,全班学生中24人选①、10人选②。我请同桌两位同学互相说一说理由,之后再从②里随机挑选一位同学来做全班分享。当然,此时的他已经可以自己修正答案,因为“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对它的需求量影响较小,所以曲线应该会比较陡。”
而价格变动引起相关商品(替代品与互补品)需求量的变化,我也采用同样的方式完成。学生们在自己的画图过程中,发现原本没注意的许多问题,使读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而在掌握了基本图形之后,我再给学生们出示高考真题来进行训练。这时,学生们的思考清晰明确了许多,而且他们自己可以总结出曲线图题作答的一般步骤。
课堂上最好的教材,并不是我们事先准备好的PPT,而应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当场产生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觉察到错误,并自我修正,自主构建,真正提升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