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国作这首诗时,是身居高官。
这天游庐山,欲效高人之游,殊不知自己不是卢山慧这,又怎么能达到庐山境界?
庐山境界是什么?是无山。
无山,就是卢山并不存在。
这就是慧远当年隐居庐山的原因。当年他并非隐于庐山,而是隐于自身。
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也只是半悟,哪有什么「庐山真面目」,连这山也是并不存在的。
苏东坡和王安国相识,两人关系却不怎么好,但他们在糊涂方面却是一致的。
同样的一座庐山,白居易写道:「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从迷惑回到了自身,这就是庐山境界。
王安国作这首诗时,是身居高官。
这天游庐山,欲效高人之游,殊不知自己不是卢山慧这,又怎么能达到庐山境界?
庐山境界是什么?是无山。
无山,就是卢山并不存在。
这就是慧远当年隐居庐山的原因。当年他并非隐于庐山,而是隐于自身。
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也只是半悟,哪有什么「庐山真面目」,连这山也是并不存在的。
苏东坡和王安国相识,两人关系却不怎么好,但他们在糊涂方面却是一致的。
同样的一座庐山,白居易写道:「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从迷惑回到了自身,这就是庐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