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当他调皮、耍赖、磨人的时候,还是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
有时不禁要问: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听话呢,怎么自己这么倒霉,孩子倔劲上来了,好像十头牛都拉不回来。殊不知,问题出在父母身上。
其实,如果能把孩子当做有思想的个体来交流,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关于交流不妨试试以下办法。
01 说话少而精
“妈妈你好啰嗦”,你的孩子这样说过你吗?
一般听到这话,做妈妈的既委屈又心酸,心想:自己养的孩子还不能说几句啊,这是反了;有时一股无名火直冲脑门,更重的话顺嘴就说出来了。
首先我们想一下:在唠叨的过程中,说出来的话有多少是重点内容?十句话中可能一两句是打到关键点上,其他八九句全是抱怨的话。
换句话说,就是发泄情绪的话,把孩子当做固定的接收器,摆出一副“你不想听也得听”的姿态。
做个情景模拟,我们自己处于孩子的地位,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这种情况也不少见,我们的父母唠叨一件事,自己心里可能烦的不行,想着“这老太太真能唠叨”,有时还要回两句嘴。
所以怎么能期待我们唠叨孩子时,孩子心情舒畅、不顶嘴呢?不要用孩子就应该尊重父母做理由,就要承受妈妈的唠叨,这是道德绑架。
有时我们觉得孩子难教,本身在于我们自己执行双重标准,自己也不一定做到的事,却要求孩子做到。
所以,在孩子不听话时先做冷处理,让孩子平静下来,家长再把要告诉孩子的道理精炼成几句话,设置一个孩子能理解的情景带入进去,这样做比长篇大论的唠叨有用的多。
02 注重效果
我们经常说“视觉疲劳”,那耳朵总听车轱辘话会不会疲劳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做父母的要注重说话的效果,建立威信。
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必须说重话,让孩子知道这个是底线,不能触碰,威信也是在这种时候建立的。
在一些小事上,只要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能不说孩子的就不要说。有时孩子犯的错误是固态萌发,你一个眼神过去,孩子和你吐吐舌头,效果已经达到,比你说一箩筐的话有用。
教育小孩子要因情况采取措施,家长理智分析后再决定如何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3 你说的他都懂
我们教育孩子时唠叨个不停,假设的情况就是孩子不懂这些道理,事实上他完全明白你的意思。
前几天在火车卧铺车厢遇到一个一年级小男孩,很漂亮可爱的孩子。大清早起来就开始磨人,吃过早饭闹的更甚。
他和她妈说不和她好了,他妈妈回了一句也不和他好了。这个小男孩就哭开了,吵得整个车厢不得安宁。
他拽着妈妈的手也不松开,嘴里念念有词的说妈妈不和他好了,小身子在床上打滚。
他妈妈一直说,“车上这么多人,你没有礼貌之类的话”,小男孩也不理她,接着哭闹。另外一个小孩给他送来两块糖,他也没停下来哭。
我坐在靠窗的小凳上,正对着那个孩子。我问他,“你是不是想到妈妈的怀里,让妈妈抱抱啊?”小男孩还是不说话,就在那里哼唧。
过了一会,小男孩到底是蹭到妈妈怀里,她妈妈抱着他,不是很自然,大概是觉得“孩子这么大了,不应该在再抱着了”。
我和孩子妈妈解释,现在7、8岁还给你抱,再过几年,你想抱他也不会给你抱了。她妈妈还在一直给他讲道理,他哼哼唧唧的也不听。
我在旁边看着,觉得那个小男孩对妈妈讲的话都听得懂,他其实不希望妈妈再说了。我小声的和他妈妈说,“不要再说他了”。
她妈妈后面什么也没说,就是搂着他,母子俩腻歪一会儿。过一会,小男孩从妈妈怀里下地,给我送来一块糖。然后和小伙伴去玩了。
我自己是感触颇深啊!
如果我们放弃掩耳盗铃式的说教,有些话可能只说一遍,孩子就明白了,尤其人多的地方,也要给他留一点“面子”,要说的话点到为止。
孩子听不听话,完全取决于父母对他的态度,对他说的话。我们少说一些,可以避免孩子产生抗拒心理,留下一点空间让孩子去思考,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