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打破自己心灵的枷锁,遇见真正自由快乐的人生
文|紫罗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越来越拥有话语自由,说着想说的话,做着想做的事。然而,当我们开始摆脱他人对我们自由的束缚的时候,却常常没有意识到还有另外一样东西给了我们更加隐秘、封闭、严格的牢笼——我们没有觉察到自己和内心被忽视的规则。
因为你面对许多类似事情的时候,总是有固定的反应,难以挣脱自动化反应的牢笼。
比如你在面对不能把握的事的时候,你可能本能的选择不敢去做,静观其变,想等到万事俱备的时候才去做,然后错过,然后下次又错过;比如你在面对权威的时候,你有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却难以表达,第一千零一次遇到权威,你不过是重复了第一次的不敢表达,没有质的变化;比如当你想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没有被规定可以或不可以,你会先想到会不会这样不好而不愿意去做,除非有人告诉你:这是可以的。因为你那么害怕犯错,除非你确定是对的,你才愿意去尝试。
这些都是你内化到潜意识里的、隐性的或显性的规条。它们像看不见的枷锁一样规定了你面对不同情境应该如何去说,应该如何去想,应该如何做。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告诉我们:谁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不是他人,而正是你自己!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认知框架,打破束缚自己心灵的桎梏,才可以拥有幸福的人生。
《被讨厌的勇气》作者之一是岸见一郎,哲学家。高中时便以哲学为志向,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同时还在精神科医院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
另一位作者是古贺史健,自由作家,以对话创作见长。他创作的极具现场感与节奏感的采访稿广受好评。近30岁的时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学,并被其颠覆常识的思想所震撼。
一、打破“我的过去塑造了不幸的我”的心理桎梏,人生的选择权力和责任只在自己
不止一次听到过朋友们抱怨:“我脾气不好,因为爸妈就性格暴躁,从小两句话不对就动手打我,没办法,我跟他们一样的性格,改不了了。”这是很多人认同的观点,他们都认为人是由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造就了现在的自己。
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也成为许多人难以走出困境、改变自己的心理桎梏。
回溯原生家庭的创伤,是一种觉醒式的自我疗愈。但不是把所有的问题推给原生家庭,而是唤醒我们改变自己的能力,这才是我们追寻更高生命品质的初衷。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记得《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父亲抛弃了妻子和三个孩子。老大长大后,成了一个很有责任的父亲,因为在他潜意识的信念里:我不可以像我的父亲那样伤害家人;老二终生未娶,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信念里:我不信任婚姻;老三则做出了和父亲一样的事,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信念里:我要和我父亲一样。
每个人面对同样的过去,会走向不同的人生模式。
”因为我的原生家庭怎样,所以我怎样怎样。”的论调,让我们找到了不去成长和改变的借口,为“形成了一个这样的性格”找到了不去改变的原因论。
这样,我可以安心地做一个脾气不好的人了。还有诸如此类的,因为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因为我父母离异,成就了我现在的样子。这事实上是在逃避。
成长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意识到原生家庭的不良模式,比如父母的控制、谩骂、要求完美、不会表达爱、索取等等。
许多人之所以不愿意改变,是因为过去的经验,可以毫不费力的指导我们应对目前的一切,而改变意味着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
但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心理创伤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阿德勒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们醍醐灌顶:“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因此,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不受过去支配,不再将我们认定的东西设为一种障碍,成为一种虚假的认同。
只有把我们从过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我们才能更积极地面向未来。
二、打破”我是为你好”的心理桎梏,你的人生课题由你自己做主
很多人成长过程中都听过这句话“我是为你好”。有人说,这句话是造成很多父母和子女关系疏离的罪魁祸首。
《奇葩说》的导师高晓松,年轻时也曾有过这样的困扰,父母认为做科学家是更好的选择,从高考开始就为他规划好了职业蓝图。在父母的威逼利诱下,高晓松被迫进了清华,接受了父母安排的“科学家之路”。然而,高晓松对科学并不感兴趣,反而爱上了音乐。“一家子科学家怎能允许子女成为艺人呢?”家人却对他的梦想又予以强烈反对。
他在《奇葩大会》上谈到原生家庭时说:在长达20多年的一段人生里,他都没有发现,自己讨厌别人干预自己、爱较劲,都和原生家庭有关。直到40岁之后,他才真正走出来。
人们经常借“爱”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实。
“我是为你好”这话,常见于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中,但生活中导致我们产生很多心理困扰的往往来自于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
席慕容说,“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要使周遭的人都对我满意而已。为了要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中途,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许多人容易沦陷在别人的评价里,却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认知。往往为了寻求别人的认可,去做一些违心的事情或顺着别人的指引去盲目“行走”。所以,当别人不认可的时候,认为自己就没有价值了。
《庄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鹏要飞往万里外的南海,蝉和小斑鸠讥笑它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
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不同,追求不同。你的尺度不是别人的尺度,别人的看法不代表你的观点,别让别人的看法影响你的生活。
在《被讨厌的勇气》里,理想的人际关系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我怎么爱你,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这就让我们从人际关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人和人之间少了很多的纠结和烦恼。
人毕竟不是一座孤岛。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必然要跟人取得联系。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人活一世,别人再重要,也远没有你自己重要。别人永远是你生活的旁观者,只有你自己才是你生活的掌舵人。
当我们意识到,没必要去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的期待而活。这样,我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无论别人怎样评价我,我都是那个内在自我价值感很足的自己。
三、打破“我能得到什么”的心理桎梏,在利他行为中找到自我价值感
佛家说“最大的利己就是利他,最大的利他也就是利己”。
不妨把我们的人生比喻为在大海中航行。为了度过一个理想的人生,我们必须用尽自己的力量,拼命划船。但是,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不可能到达遥远的彼岸。必须做好准备,在航船前进的方向上,接受他力之风的推助。所谓准备,就是扬起接受他力之风的结实而美妙的风帆。
试想一下,我们如果干什么事情,都一味地强调“你的,我的”,在用“利己之心”扬起的风帆上,因为布满了孔洞,任凭“他力之风”如何吹刮,那风都从孔洞中穿过,无论风帆升得多高航船也不会前行。与此相反,如果用“利他之心”扬起风帆,就能饱受他力之风的恩惠,一帆风顺,在茫茫大海中破浪疾驰。
具体到一个单位里,一个部门如果特别具有凝聚力和正能量,那必然是部门员工具有“利他思维”,工作上互助合作,相互补位补台,遇到难题一起想办法解决,工作效能非常高。因为每个人都是以“我能做什么”而不是以“我能得到什么”为出发点,这样部门员工的升职率或者个人发展就非常迅速。
相反,部门氛围特别不好的,必然是员工之间斤斤计较得失,彼此勾心斗角,结果是工作效率偏低,工作质量不高,长期来看对个人发展必然是一种制约。
《被讨厌的勇气》中说,”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只要有了奉献精神,眼前的现实就会带有截然不同的色彩。”
我们如果一心助人为乐,福报他人,就意味着你一定会对他人将心比心,视如己出,从而不断将心底的善良纯真和优秀品德发扬光大。
一方面自己会拥有助人之后自我满足的成就感,一方面身边会聚集越来越多的人气,也许还有感谢或赞扬,而且内心必然更加坦荡。每天生活在这样的氛围或者心境当中,很难没有笑容,没有快乐。
人生在世,并不是充满竞争和掠夺,更多的是共赢。有了这种人格,人生定会收获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财富。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愿你的选择反映了你的希望,而不是你的恐惧。”《被讨厌的勇气》告诉我们,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按照自己的方式过一生,选择做真实的自己,选择依心而行,才能真正的自由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