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做,你学的越多,不明白的知识反而更多。我们知道现在社会已经不是学历文凭优势,关系优势,而是认知优势的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所以越来越多的认知科学出现在人的视野中。
认知一词,表面意思是,很多的时候用心理表征,心智模式,结构化思维来表示,我们的焦虑不来源别处,它来自于求而不得,知而不会的心结,这是一种愚蠢的回路,即过程和结果的一致性,它不是唯一的真相。
我们只有一种选择,一种做法,但却拥有无数想法和结果,这才是真理。
对于这个快速多元化的社会,我们都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希望自己是伽利略的杠杆原理的发挥能量,超能力附身,企图通过自己的洪荒之力来保住稳定幸福的生活,殊不知我们把有限的一生堵在了无限的游戏上了。
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 是将短期记忆训练成长时间记忆的过程,在这个里面我最觉得解释的最清楚的是西蒙提出关于学习的概念,学习是 系统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一种长久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系统能够完成的同类工作。通俗的来说就是通过听说读写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而有效学习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闭环,是由表征—概念—命题—理论的环节,而其中概念,命题,理论这三个部分就成为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形成的来源于三种关键知识:黄金思维圈(what—how—why),评判性思维(论题,论点,论据,事实,立场,观点)和系统性思维(要素,关系,功能)
经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就会刷新你对于学习和练习,知识和技能,一万小时定律和成功这些概念的认知,由此走入越学越无知的境界。
就相当于蒙眼摸象这个游戏,我们只触摸到一部分而恍然失措,但是随着我们掌握的特点越来越多,越来越接近事实真相,就会减少焦虑,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大脑保存下来之前得来的知识信息呢?
这个时候就要用到刻意练习,将已知和未知建立起联系,触发实际的行动,即使这个行为很小,但是这个小小的行为就可以牵起我们对于该知识很多的理解,以及推算出大致的背景和环境,这就是以点牵面的过程,所以重视行为上的改变,它对观念,意向,感受,情绪都有正向反馈的作用。这个过程的持续反馈状态就构成了认知。
最后总结一下,当你感觉到知识焦虑,不妨把学到的知识都运用到延伸出去,比如,倾听,演讲,阅读,写作等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