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虓
中国人常说“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香”。
外国人也说“酒越陈越好,医生越老越好”,这句话是英国的历史学家托·富勒说的。
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陈酒”的青睐,不分国度。而衡量一瓶酒年轻与陈旧的最直观的指标就是“年份”。
“年份”的概念,在东西方的酒文化里普遍存在。先说说西方的葡萄酒,在葡萄酒的世界里,“年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词,代表着两层实质性的意义和价值,首先,这个年份代表了葡萄的收获时间;其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葡萄酒的贮存成熟程度。
西方人把葡萄酒比喻成“上帝的血液”,甚至还有“葡萄酒是上帝酿造的”这么句话。我们抛开西方宗教信仰和文化不谈,但这其实都在表明葡萄酒“七分靠葡萄、三分靠工艺”的酿造特点。葡萄的好坏和特点是葡萄酒酿造的重中之重,而决定葡萄品质的关键就是环境,其中气候是影响葡萄品质相对多变的因素之一,每一年的气候条件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别,比如,有效积温的高低、全年降水量的多少等等,而这些差别反映到葡萄酒上,就会有“气温低、经常下雨的年份,酿造出的葡萄酒较为轻柔;气温高、少雨的年份,酿造出的葡萄酒所含的单宁较高,口感较为浓郁强劲”。所以“年份”就一定程度上成了当年葡萄品质或者葡萄酒品质的代名词。
而另一方面,虽然葡萄酒的“年份”代表着葡萄的收获年份,但葡萄酒从收获压榨到酿造完成这个过程的时间并不长,所以也能够近似等同于葡萄酒的贮存时间,并进一步反映葡萄酒的成熟程度,众所周知,单宁是体现葡萄酒成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不同的储存时间里,酒体中的单宁也有不同的变化,由苦涩感和粗糙感,逐渐变得更加圆润,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年份越久,代表成熟度越高(当然,葡萄酒是有生命的,时间过长,葡萄酒可能就已经老化了)。
正因为年份对于葡萄酒的重要性,所以葡萄酒酒标上一般都会有“1982”“1996”等年份的标示,这就是所谓的“年份酒”,国家对于葡萄酒的年份,曾在GB15037-2006里面有强制性的规定,即年份葡萄酒的年份必须是指葡萄采摘的年份,该年的葡萄汁含量必须要达到80%以上。
无独有偶,在中国人看来,对于美酒“年份”的追求并不亚于外国人,在黄酒、白酒等中国特色酒种中,都会被标识上“多少年陈酿”的字样,但是这和葡萄酒的表示方式是不同的,不会具体到哪一个年份,此外,在含义上也不同,相对于葡萄酒的“年份”概念而言,黄酒或者白酒的“年份”代表的是贮存的时间,因为黄酒和白酒的酿造对于粮食关注,并没有葡萄酒对于葡萄那么严格,这一方面是酒类本身的特点所致,另一方面也是不同文化的一种体现。
不可否认,所谓白酒的“年份酒”,是在黄酒上移植过来的,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葡萄酒的影响,但和黄酒与葡萄酒不同的是,白酒的“年份酒”有很多混乱的地方,比如标准的问题,上面提到葡萄酒的“年份”是有标准的,而黄酒也是有标准的(GB/T 13662-2008),指出:酒龄是以加权平均的方法来计算的,其中至少要有50%的酒达到产品所标注的酒龄。也就是说,比如一瓶五年陈的黄酒,用50%的五年陈、20%的八年陈和30%的三年陈勾兑,其加权后的平均酒龄刚好是5年。而白酒的“年份酒”并没有这样的规定,所以一瓶10年的白酒“年份酒”到底加了多少标识年份的基酒,这就很难讲了,尤其是对于我们喝酒人而言,更不可能在消费过程中去甄别。
“监测监管,技术先行”,目前,针对于白酒“年份酒”检测方面,方法很多,但在实际检测方面仍然有不小的困难,比如,有一种检测的方法叫作“挥发系数鉴别法”,给大家简单说一下原理,众所周知,白酒酒体有三大部分组成,即酒精、水、微量物质,微量物质中有呈香作用的组分具有挥发的属性,而随着白酒贮存时间的延长,酒体中的微量香味物质、乙醇分子及水分子间相互缔合地就会愈发紧密,所以其挥发性会减小,也就是挥发系数减小。通过这个规律,我们测定不同年份的酒其微量香味物质的挥发系数,并把数据和各数据的年份对应起来,做成曲线。然后我们测定一瓶酒的挥发系数,在曲线上去对照,就知道了这瓶酒的年份。这就是“挥发系数鉴别法”的基本原理。
李虓:发酵工程硕士,酒类食品行业研究者、策划人、专栏作家,联系QQ/微信 1693204970。自媒体:《酒食风》(微信公号ID:jiushi-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