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们找一份工作时,总想职业、行业与专业相匹配,仿佛是选择一生的命运,现在的我们,职业,行业,专业只是我们自我成长的暂时。我们入职、离职、创业、或重新入职,总在选择,选择适合的感觉,选择适合自己的场所,适合自己所谓专长,爱好,成长,自由的平衡点。那么这个选择以及适应到底应该是多久?
我们究竟是否了解自己?了解所在的平台?
最近公司离职率攀升,与发了年终奖后离职率持平。年初离职是攒了至少一年想法,而这期,前后不过四五个月。外部环境看,宏观政策调控趋严,传统行业一地鸡毛,金融更是一天严似一天。这些小朋友们离开平台去哪里呢?这四五个月到底发生了什么?
翻看离职访谈记录,在离职群里面丢几个问题,拿着结果,我不由感慨:自由诚可贵,成长价也高,未来在远方,实践出路径。
是的。新生代们进入职场,不知道自己是否适不适合,笃信试过才知道。试过之后不适合,那么流水长流,户椟不腐。90后的成为职场新鲜血液的主力军。做决定与行动几乎是同步。所谓专业,所谓职业共同体都是感觉,感觉对了,那就跟着走,感觉不对,不知道下一步会不会更好,但是目前的确不想纠缠。所谓我只需要做好我自己选择,其他的交给时间?
入职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积极准备面试,笔试,拿到offer后不来的和来了之后四五个月就又要重新发现自我的是一类人,都是这句“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毒鸡汤的践行者。对!他们关注自我成长,选择自我成长的链接点。积极准备各种技能考试,积极为自己的身份镀金,积极锻炼自己口头和语言表达能力,终究成为一个各种硬条件加持的自己。新入职,加入一个团队,这是一个职业的共同体,但并不意味我一定要全心奉献,我且观察、沟通、判断,以我的实践与我的感受对比。新团队与我犯水逆,无法快速融入,无论是各方面味同嚼蜡,形同鸡肋,断之!
我们传统面试中关注的两年更换工作频率,入职后三个月试用期自生自灭甚至冷眼旁观的心态,又或者是一腔热情半个月封闭破冰培训,上述方式是不是真的适用于现在这个三分机会就想行动的新生代?每一个过来人总要以“谁没有年轻过”开场,似乎总想将职业做成一辈子的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人生共同体。设想上总是一个三年五年的周期来逐步实现,可是新生代,给我们的居然只有三五月……
勿谈浮躁,勿语重心长谈论珍惜时间,只谈契合。
对!是契合!
信息更新速度已经以18月为周期进行迭代,为何我们还在继续五,八,十年的命运和事业共同体。三五月也好,五八十月也罢,总要保持持续更新的决心和想法,将每一个短暂的停留变成常换常新的成长机制,成员可削足适履,团队也需看人下菜。总要坚信新的血液总能带来新的动态。
几点做法参考。
其一,年轻人对学习新东西热情不减,快速培训,快速评定。新成员入职,需要时时刺激时时要求。再此期间,重点加强传统公司案例以及特点的共享、分析、讨论,使劲的嚯嚯年轻人业余时间,对他们做足现有业务特点的充分培训、考试!对请一定要考试或者评比,在考试或者评比中,蹦够迅速的深化了解公司主流业务,建立初步崇拜感。
其次,开辟新课题研究讨论。课题可以是公司没做过,也可是行业正在探索的,甚至是目前世界热点。不同人员组织讨论,提交讨论结果,向人力部申请进行全公司专场培训,力争短期内,由公司或者团队助力打造个人在新单位的影响力。比如找几个即可装B又的确加深信息研究世界范围热点词,如AI.AR.VR.ICO.区块链,航天时代等等。这类实操人员相对较少,深入研究后,满口词汇必然加强个人影响力。
当然上述讨论、培训、个人影响力构建与安排新员工工作不矛盾。偷懒和好逸恶劳应该屏蔽。而工作之外就是学有余力的发挥时间。
新时代,保持开放心态的不仅是个人学习,更是组织沟通成长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