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和日本参战后,又形成了近东和远东战场。
在西线战场,德国的50万军队在小毛奇的指挥下发起猛攻,占领卢森堡、比利时全境和法国北部部分地区,利用这里的平坦地势长驱直入,迫使英、法、比联军从凡尔登向后推却。德军前锋已抵达巴黎外围,法国政府被迫迁往波尔多。法军总司令霞飞努力调整部署在马恩河地区重新集结。1914年9月5日,双方在马恩河北遭遇,在长达200公里的战线上硝烟弥漫、血流成渠。英法联军全线撤退,德军取得战略主动权。但是,德军统帅部过高地估计了初战的小胜,分兵支援东线,围攻比利时军队,导致力量分散,为英法军队实施反击提供了有利时机。9月,英法联军在马恩河一带打败德军,迫使德军后撤到埃纳河一带组织防御,使德军包抄法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西线在1914年底,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
在东线战场,1914年9月,兴登堡司令和鲁登道夫参谋长指挥的德军在东普鲁士大败俄军。仅斯特尔堡一战,俄军损失就达25万人,德军将俄军逐出东普鲁士边境。8月中旬到9月下旬,俄军在波兰与奥匈接壤的加里西亚地区与奥匈军队发生激战,俄军获胜,歼灭奥匈军队40万人左右,迫使奥军退守喀尔巴阡一线。9月至11月,德军为减轻奥军的压力,发动华沙﹣伊万哥罗的战役和罗兹战役,阻止了俄军进一步入侵加里西亚,迫使俄军在维斯瓦河西岸一带设防。
接下来,在1915年,同盟军在东线对俄军发动了全面进攻,相继占领了菜姆堡、华沙、布列斯特、格罗德诺和维尔诺等地,俄军节节败退,先后放弃了波兰、立陶宛、里加以西的土地和沃伦地区,战线大幅度东移,损兵折将170多万人。
在巴尔干战场,1914年,奥匈军队对塞尔维亚发动多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损失22.7万人。奥匈无奈,只能停止进攻,等待德军的支援。1915年,德奥统帅部决定增兵巴尔干战场,集结了35万德奥联军在奥塞边境,对塞尔维亚实施毁灭性打击。
与此同时,保加利亚为了夺回1913年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失去的土地,加入德奥同盟,对塞尔维亚宣战,并将30万保军集结于保塞边境,形成了对塞尔维亚的夹击态势,而塞尔维亚只能以20多万装备不良的军队分兵进行抵抗。到11月底,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联军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王室、官员等流亡到希腊。
在远东,受欧洲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枪炮声的刺激和鼓舞,日本扩张的野心激发起来。1914年8月17日,日本以1905年的英日同盟为由,向德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德国撤走远东舰队,交出港口城市胶州,并限德国在6日内做出答复。德致电胶州德国总督说:对我来说,把胶州交于日本人比把柏林交于俄国人更让我感到丢脸。
日本于8月23日向德国宣战,并派两万三千人的军队围攻胶州,而德国在胶州的军队最多时也只有5000人,力量悬殊。1l月7日,胶州德军投降。日军还占领了加罗林群岛和马绍尔群岛。日本参战后,协约国要求日本派兵到欧洲作战,日本政府以日本人不适应欧洲气候为借口予以拒绝。可见,日本参战并非要针对德国,其真正的目的是要实现独占中国、称霸远东的狼子野心。
在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没有人预见到这将是一场如此残酷和漫长的鏖战。几乎所有的参战者都对胜利充满乐观。然而,战局并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迅速明朗化。相反,却朝着持久的消耗战发展下去了。
经过第一阶段一年半的战斗,欧洲战场已变成无休止的消耗战,双方形成了战略相持的僵局,各国的速战速决方案都已成为了空想,从而不得不进一步发掘各自的军事经济潜力,协调各战场的军事行动,以求突破僵局,获取战果。战争的总体性、消耗性特点因而也变得越来越明显。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就是这一阶段总体战和消耗战的典型代表。
随着德国速决战计划的破灭,西线战事陷入僵持局面。1915年,德军将作战重心移向东线,重点打击俄国,意图迫其媾和,然后集中兵力对付英法。俄军在德奥联军的攻击下节节败退、伤亡惨重。到9月底,德军的推进停止下来。俄军虽然遭到惨败,但德国的作战目的并没有达到。当东方战事正酣的时候,协约国联军根据联军总司令霞飞的计划,决定在西线、东线和意大利战线对同盟国发动协调一致的进攻。协约国的进攻消耗了大量人员和军火,但收效不大,双方都陷入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未完待续
来源:全球通史,世界通史,世界史纲,世界的演变